这次中央召开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江苏“挂零”了,一个代表都没去成。而浙江去了四个,这么比起来,确实有点尴尬。
但要说江苏民营企业“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这话可能有点绝对了。毕竟从2024年江苏发布的民营企业榜单来看,千亿级企业有10家,500亿以上的31家,光是苏州的恒力集团一家营收就超过8000亿,比阿里巴巴还高出一大截。
苏南的苏锡常更是包揽了全省近一半的百强企业,光是苏州就占了47家,前十名里恒力、盛虹、沙钢、协鑫、亨通五大巨头全在苏州,这实力放到全国也是杠杠的。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这些企业虽然规模大,但主要集中在钢铁、石化、纺织这些传统制造业,像恒力搞的是石油炼化,沙钢是钢铁巨头,协鑫是光伏材料。

而这次中央座谈会邀请的更多是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企业,比如浙江的宇树科技做人形机器人,广东的比亚迪搞新能源车,福建的宁德时代专注电池技术,江苏的龙头企业们在这些新兴领域的存在感确实弱了点。
其实江苏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2024年最新的榜单里提到,民营企业研发投入100强中,虽然苏南占了77家,但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医药这些领域,真正像华为、阿里这种能引领全球技术变革的“颠覆性创新”企业还是少。
说白了,江苏的民企强在“大而稳”,但“新而尖”的少。
比如浙江的宇树科技,2016年才成立,2024年就能代表中国参加这种顶级座谈会,而江苏的民营企业榜单前列依然是几十年前就崛起的老牌企业,新面孔不多。
这背后可能和两地产业基因有关!江苏早年靠乡镇企业起家,后来转型制造业,政策也更偏向“稳扎稳打”。而浙江尤其是杭州,互联网和科技创业氛围更浓,敢冒险、敢试错的风气更盛,像阿里巴巴这种企业从一开始就带着颠覆传统的基因。
再说政策扶持,江苏给苏南的确实不少,比如“1650”产业体系、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补贴,但这些政策更多是帮助传统产业升级,比如沙钢搞智能制造、恒力推进绿色炼化,而不是孵化全新的科技赛道。
反观浙江,光是杭州一个城市就把数字经济作为核心战略,从电商到云计算再到人工智能,层层推进,这才有了阿里、宇树这些企业冒头。
江苏的苏锡常虽然GDP高,但产业升级更多是“旧瓶装新酒”,比如亨通集团从电缆做到光纤,协鑫从多晶硅做到半导体材料,这种渐进式创新和浙江那种“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创新比起来,在舆论场上自然没那么吸睛。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企业家的“话语权”。浙江民营企业家的风格更外向,像马云、王兴兴(宇树科技CEO)这些人擅长在公共场合发声,而江苏的企业家可能更低调务实。
比如2023年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里有24位民营企业家代表,但基本都是制造业领域的,像中天钢铁的董才平、康缘药业的肖伟,他们在行业内有影响力,但大众知名度远不如雷军、任正非。
这种低调固然能让企业专注经营,但在需要“刷存在感”的场合就容易吃亏。
比如这次座谈会,江苏哪怕有一家类似苏州的协鑫(搞光伏材料)或天合光能(光伏组件)的企业参会,可能也能撑撑场面,但偏偏这些企业要么没被邀请,要么没主动争取,结果就成了“哑巴吃黄连”。
不过话说回来,江苏民营经济的底子还是厚的。2024年百强企业总营收7.6万亿,研发投入超千亿,纳税1872亿,养活22万员工,这些数据放在全国都是顶尖的。但“大而不新”的短板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卡脖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赛道,江苏的民营企业和浙粤比确实慢了半拍。
比如浙江的DeepSeek(深度求索)专注AI大模型,正泰集团从低压电器跨界到能源物联网;广东的华为自研芯片突破封锁,比亚迪电动车横扫全球。而江苏的头部民企还在和钢铁、化纤、光伏材料较劲,哪怕恒力这样的巨无霸,其核心技术依然集中在产业链中上游,缺乏终端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所以这次座谈会“零出席”看似偶然,实则暴露了江苏民营经济结构性问题。传统产业护城河深,但新兴动能不足;规模经济优势明显,但创新浓度不够;政策扶持聚焦“存量升级”,却忽视“增量培育”。

当然,江苏也在努力改变,比如2024年苏北入围民营企业200强的数量增加了6家,苏中增加1家,说明区域经济在均衡发展。长三角苏商大会也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革新。
但要追上浙江、广东的节奏,江苏可能需要更激进的改革,比如打破传统行业的“玻璃门”让民间资本进入新兴领域,或者学习浙江的“创投生态”,让更多小而美的科技企业冒出来,而不是光靠几个老牌巨头撑场面。
毕竟,GDP的数字再漂亮,没有代表未来方向的企业,关键时刻还是容易掉链子啊。
恒力的陈建华参加了啊,照片上在右手第二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