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洞知 2024-12-18 21:39:22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逝世。

他一生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但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毒舌”。

钱钟书年轻时恃才傲物,几乎吐槽过所有的民国名家,还常常写文嬉笑怒骂时事人情。

29岁那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书中或是旁征博引嘲讽人性弱点,或用奇幻想象针砭社会时弊,文字犀利幽默,令人喷饭。

但打动人的,还是作者关于人生的思考。

如果见识应对不了现状,那我们该何去何从?

如果诱惑让人眼花缭乱,该如何选择努力的方向?

如果痛苦注定永恒存在,那生活要靠什么坚持?

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类似迷局,也有无数人在迷茫中问自己: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钱钟书逝世26周年,让我们一同翻开《写在人生边上》。

也许读完这本书,你就能找到活着的意义。

1

在错误中,不断成长

钱钟书一生爱读书,也爱驳书。

在《写在人生边上》这本散文集中,就有一篇是钱钟书对《伊索寓言》的批驳。

寓言中有一则,是青蛙和母牛比个头的故事。

青蛙为了压倒母牛,拼命鼓起肚子装大个。

结果它胀破了肚子,也没能赢得比赛。

寓言原意是讽刺青蛙不自量力,钱钟书却觉得,青蛙真正的错误是选错了赛道。

若是它选择与母牛比小,自然百战百胜。

钱钟书总结说,一切缺憾皆有弥补。只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自己的特点,放在合适的地方。

《伊索寓言》中还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一只狗叼着肉过桥,一低头发现水中也有只狗,狗嘴里也叼着肉。

狗立刻扑进水中抢肉,结果水面破碎,倒影消失,狗只落了一场空。

寓言在讽刺狗的贪婪,钱钟书却引申出别的用意。

狗做出蠢事的根本原因,是不知道镜子的原理,所以才攻击倒影。

人其实也一样。

遇到问题时如果搞不清状况,应对起来就会举止荒谬。

所以需要及时给自己树一面镜子,时时揽镜自照,反省过往的浅薄疏漏。

当人有了自知之明,行事自然也就有了章法。

看似是不同的故事,实际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犯错是人之常情,小到考试时的一处笔误,大到人生关键时刻做错选择走上歧路。

没有人能永远正确,但人比青蛙和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人会在自己的错误中反躬自省,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察觉言行失当,那就规范言行;发现技能不足,那就补足技能。

认知不足,就去博览群书;格局不够,就努力打开眼界,站到更高的维度上思考问题。

罗振宇说,成长就是你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来了,叫成长。

当你一次次超越过往,人生早晚会跃迁到想要的高度。

2

在诱惑中,寻回自我

《写在人生边上》里,有一篇很奇幻的故事,是《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某个深夜,魔鬼醉醺醺赴宴归来,错走进钱钟书的寓所。

他索性与钱钟书促膝长谈,大倒苦水。

据说魔鬼少年时曾大闹天宫,想谋夺上帝的位置,却不幸失败,被打入寒冰地狱。

魔鬼没有气馁,而是不择手段向上爬。

他变成美丽的女人、可亲信的朋友、可追求的理想,用尽方法靠近凡人。

他处心积虑揣摩别人的喜好,每句话都打入听众的心坎。

渐渐地,竟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拜倒在魔鬼脚下,对他顶礼膜拜,大肆赞扬。

没过多久,魔鬼终于成为梦寐以求的名人,身居高位,每天应酬不断。

但他并没有得到快乐。

因为魔鬼发现,自己已经被名利场绑架,只能扮演别人期待的角色。

他再也无法发挥真正的本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满纸荒唐言,却道出多少人的悲凉。

生在这物欲横流的世间,每天都有无数诱惑令人沉迷。

美食、华服、高官、厚禄……

无数人被引诱着踏上争名逐利的滑道,不惜投机钻营,不惜违背本心。

蓦然回首才发觉,所谓繁华不过转瞬即逝。喧嚣落下,内心只剩一片虚无。

钱钟书先生早早看透这点,他的一生活得洒脱而轻松。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某高官许诺让钱钟书去联合国任职,生活待遇远超国内。

钱钟书一口拒绝。

他深知高官厚禄必有代价,索性不入局,也就不必受驱使。

又过了几十年,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改编成电视剧,一时间万人空巷,名利滚滚而来。

他毫不在意。起居日常依然简朴到寒酸,对待记者采访一概拒绝、

对他而言,这些浮华都是对生命的浪费。

他更愿意把宝贵的精力,投入学术研究中。

庄子有云,物物而不物于物。

意思是人应该驾驭外物,而不是被外物控制。

从现在起,请谨慎地选择自己的生活,给欲望精简,把虚荣看淡。

只有心干净了,人生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

3

在苦痛中,习惯自愈

在《写在人生边上》这本书中,最多的不是读书的思考,而是钱钟书对生活的随想。

某天他买了一本旧书,刚翻开看见一句话:

法语的“喜乐(bonheur)”是由“好”和“钟点”两个词组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

钱钟书忽然想起,汉语的快乐,一样是把欢乐与稍纵即逝联系在一起。

而德语的“沉闷(langweilig)”,按字面直译就是“长时间”。

钱钟书写下《论快乐》这篇散文,在文中感叹道,快乐的时光过得飞快,所以人一生中的快乐总显得格外短暂,苦痛反而比实际更加漫长。

比如一个失眠的晚上,一课沉闷的听讲,就能让人体会到“永生”的滋味——当然不是永久活着,而是折磨永无止境。

然而,身体的感受影响着情绪,真正决定情绪的却是精神。

文中有一段话,流传极广: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如你觉得快乐,并非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是你的心上没有挂碍……

钱钟书一生,也正是如此说,也如此做。

他年轻时和妻子杨绛一起去牛津大学读书,他是正科生,杨绛是旁听生。

杨绛心中难过,自觉低人一等。

钱钟书却劝她,刚好不受课程的约束,可以自在读想读的书。

钱钟书从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归来后,被聘为西南联大教授。

他才华高,锋芒毕露,惹来不少人针对,还有人撺掇系主任不给他续聘。

钱钟书没有愤怒,更没有抱怨,索性换到一所师范学院任职。

在宽松的环境里,他一边认真教学,一边专心著书,很快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突破,还完成了小说《围城》的布局和构思。

钱钟书在《论快乐》中写道:把忍受变成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大胜利。

人不能掌控命运,但可以掌控命运到来时自己的心态。

把低谷看成不一样的风景,就能慢下来品味这一程旅途的美好。

把失去当成新一轮的起点,正好轻装上阵,无所牵绊。

苦中作乐从来不是绝望后的无奈,而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满怀希望。

王阳明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只在心。”

当你学会把心态调顺,身边的一切也就跟着顺了。

钱钟书在这本书的序言里,特地解释了“写在人生边上”的含义: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

大多数人都是书评家,被要求必须交出作品,于是匆匆翻几页书,写完书评就此了事。

有些人却不给自己明确的任务,只是对所见所历慢慢嚼,细细品。

然后再像在书页做批注一样,随时记下在某个时刻的感悟,对某个问题的思考。

前者看似忙忙碌碌,却只是在外界的驱使下应付差事,内心其实浑浑噩噩。

后者似乎散漫平淡,但每一段经历,每一次思考都是让灵魂更加丰盈。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所有遇见,都是成长。

正如史铁生所言,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局限的过程。

往后余生,请放下所有负累,用力感受每一天。

坦坦荡荡享受岁月,痛痛快快成全自己,这就是活着最好的意义。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1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