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明三朝老臣,死的离奇蹊跷,乾隆伤感亲自为他翻案

谈谈旧历史 2025-02-19 09:55:36

前言

“大明朝的覆灭,是他们亲手将自己的‘长城’杀死的!”乾隆在读到这个人的故事是不禁也哀伤评价道。而这个被乾隆比喻成护国长城的名将,正是熊廷弼。

很难相信一位明朝的将领竟然会遭到清朝帝王的同情,而熊廷弼。这位明朝末年的将领从一个举人,逐渐走向战场。他的一生堪称一部悲惨的明末史歌。

考上举人走上仕途

熊廷弼出生在明末时期,他的家境贫寒,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熊廷弼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少年时期的他便深知,像他这样的家庭改变命运只能靠获取功名。

因此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都坚持学习,想要在科考中能够脱颖而出。凭借着不懈的努力,熊廷弼终于考中乡试第一名,解元之誉加身。这个喜讯对于当时整个县里都为之轰动,要知道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能够做到这般出色,就算日后没有加官进爵,也已经堪称传奇了。

然而次年,他进京参加会试和殿试,再次拔得头筹,以进士身份踏上了仕途之路。

初入官场时,他任保定府推官,当时,地方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作为新官的熊廷弼刚上任就面临如此大的问题。当时明末时期经常有自然灾害,而本就贪污的贵族和地方官员,在这上面捞的油水更是无法估量。

为了能够让百姓顺利度过这次灾难,他亲自前往富户家中劝说他们捐款捐粮,为灾民提供援助。这样的做法,不光给足了那些人面子,还直接避免了他们二次捞油水,实在是有政治头脑,然而他此时的做法和聪明貌似也在给他之后的官场之路埋下祸根。

战争打响率军出击

在初次展示了自己的政治头脑后,由于当时和后金的战事吃紧,辽东局势十分紧张。此时的辽东地区,已经成为后金军虎视眈眈的目标,形势十分危急。

但其实在辽东战场上有一位老将李成梁,他镇守辽东三十余年,威震四方。在他的带领下,边关防线固若金汤,即使有女真来犯,他都多次成功抵御外敌的侵扰。所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对辽东战场的了解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然而俗话说人若得意,必会忘形,成就李成梁的功名利禄和荣耀也最终会毁掉他。在这些名利的熏陶下,他逐渐开始膨胀,沉迷于享乐之中。更让人惊叹的是,他竟然在与敌军交战的关键时刻选择放弃宽甸六堡。

一代名将就这样将自己国家的土地拱手让给了努尔哈赤,引得地方的百姓因此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而在努尔哈赤得到此地后,他们的军事力量也迅速膨胀起来,势不可挡。万历帝听说后便派时任巡按的熊廷弼,前往调查。

其实说白了,在当时朝廷里这个事件,根本没有人会主动请缨去做。毕竟在当时的明朝边防一事是相当重要的,就算是大将军将此地丢失,但更重要的边防任务还需要李成梁来做。所以就算是调查清楚了,又怎么能给他定罪呢?

黄帝的意思也是趁机敲打李成梁,当时的李成良已经60有余,而熊延弼。却还未满40,心怀正义的他就这样毅然去往辽东,调查案件。

熊廷弼的目的就是揭开真相,所以他亲临边疆仔细勘察,还暗访了当地许多百姓和士兵。让他惊讶的是,他发现,李成梁不仅这次将土地拱手让于他人,还存在许多欺君罔上的事件,让他感到无比的愤怒。

他将自己的所有调查都整理,一条不漏的交给了万历帝。回到京城后,自然希望皇帝能够公正地处置李成梁,为百姓伸张正义。

但只能说当时的他太天真了,对于皇权来说,正义永远不是最首要的,皇帝看过他的奏章后,还是未能依法处置李成梁。或许是因为这位大将军曾经的功绩,和之后驻守边疆的用途;也或许是因为背后朝廷的巨大关系网。

总而言之,熊廷弼的愤怒和努力全都不了了之,虽然他并未参与官场的这些暗中势力,但他也明白其中的缘由。于是他决定将精力投入到辽东的边防工作中。

但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李成梁在当地的势力。两人经过这一遭,也算得上是有仇了,但他依旧大刀阔斧地整治军队,革除了许多靠行贿和李成梁塞进来的官员。这样决绝的做法十分危险,但也十分有效。

在熊廷弼的雷厉风行下,很多人都开始回避这种行为,并且还主动交代错误,将自己的私款拿出,并且还斩断了许多李成梁的关系网。

而李成梁之前逃过了一劫,但也清楚自己的处境,不敢再轻举妄动。可这也让他更加憎恨熊廷弼的行为,他们想尽各种办法阻挠熊廷弼,甚至在背后散布谣言,污蔑他的名声。但始终都未能真正得逞。

战争背后的朝廷势力

历史上常有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故事,但对于熊廷弼来说,真正将他拉入深渊的却是明面上的朝廷争权。

在广宁这场战役中,作为同是将帅的王化贞主张贸然出战,完全不顾及战场形势和敌我力量的悬殊。果然,在他的错误指挥下,明军一败涂地。

可没想到战败之后,王化贞作为魏忠贤一党靠着他的庇护,成功逃脱了罪责。而熊廷弼却成了战败的替罪羊。无奈,他想到试图通过贿赂魏忠贤以求自保,可想而知当时的熊廷弼该有多绝望,为了求生只能寄希望于阉党。

然而,魏忠贤这个贪婪无度的小人,收受贿赂后却并未出手相助,反而将熊廷弼作为攻击东林党的工具。其实东林党本可以伸手来将他救下,但他们内部也想要除掉熊廷弼这样的忠臣,连两党之间的斗争都顾不上,也直接参与了弹劾。

与此同时,朝中诸多大臣也对熊廷弼心生不满。他们或嫉妒他的才能,或畏惧他的权势。更或是他敢于直言进谏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

在阉党与东林党的共同作用下,天启帝对熊廷弼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盛怒之下直接写了一篇很长的圣旨,圣旨内讲述了自己对熊廷弼所有的看法,最终下令将其处死,并且叮嘱在处死后要将他的尸首绕着大明边境一圈,给所有驻守边关的将士看看。

熊廷弼的尸首出现后让所有将士都寒了心,更让努尔哈赤都十分不解,觉得甚是可惜。而他的死直到大明亡了后都没能洗刷冤屈。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