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连接紧凑,偷袭一触即发。当自己的最强的防御一览无余的暴露在敌人眼皮底下,任其随意狂炸,我想那会的日本人必是带着巨大的心理满足感那是一个国家给予的自豪感。
同样的,此刻的罗斯福是无力的,他垂下的不只是双手,也是一个国家的自信心。轰炸还在继续,可他只能眼睁睁看着,用不上一丝力气,这不仅仅是他作为一国总统,一任总统的耻辱,也是整个美帝国的耻辱。最后战舰里的人是放弃了吧。
当日本人意犹未尽的继续轰炸时,此时终于起飞的两架飞机,整个珍珠港舰队仅此起飞的两架飞机,终于在压抑了那么久之后爆发,那简直就是美国最后的尊严,我甚至觉得它带有圣光,绝望之中的一丝丝微光。微不足道,却必不可少。
战争的代价从来都是巨大的,战争的创伤也不会被抹平。金钱真的可以扼杀创造力。若不是任性的男主拉着伙伴练习飞行技巧,他也不会有此后的人生吧。当那位愚蠢的将领因为要花费百万美元要军队戒备而拒绝情报的时候,难道他就没有想过一旦情报为真,损失的是整个美国。
美军一直监视日军舰队下落但是追踪不到 雷达分不清飞机和鸟群 日本人在珍珠港偷拍 牙医是间谍 美军破译内容断断续续 长官无法下达作战命令 如果发布战时命令会损失百万美元
日军飞机偷袭 发射鱼雷机枪扫射 美军用步枪手枪还击 日军轰炸机场 瑞夫和丹尼驾驶飞机参战 日军取消第三次攻击 美军牺牲三千多人
残疾罗斯福总统要求轰炸日本 海军长官表示不可能 总统强行站起来说没什么不可能的 伊芙琳告诉瑞夫自己怀了丹尼的孩子 伊芙琳找到救过的长官要求去总部听消息 伊芙琳冒充打字员进入
十六架轰炸机减重准备轰炸东京 机枪摘下改成扫帚吓唬日本人 轰炸机轰炸 高射炮还击 飞机受损 燃油不够 瑞夫两架飞机迫降农田 日军巡逻队攻击 丹尼迫降 日军包围 瑞夫开枪还击 丹尼中枪 中国人救导演既能把爱情拍的很细腻,也能把战争拍的热血沸腾。
犹如一个伟大的毁灭艺术家,先用宁静祥和的夏威夷清晨,充满着夏日气息的阳光海滩,唯美纯真的爱情,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 把最美好的东西淋漓尽致的演绎到极致之后,再用冷酷无情的战争,将一切美好瞬间毁灭,化为灰烬。 用长达40分钟的无情的轰炸,冷血的杀戮,强烈的视觉冲击,淋漓尽致地揭露着战争的罪恶,人性的丑陋。 基调鲜明的对比反差,狠狠的撕扯着观众的心灵。
影片于2000年4月4日在夏威夷的瓦胡岛开拍,为打造出最壮观和惊险的空袭场景,特效协调人约翰·弗雷泽决定用700根棒状炸药、2000英尺导爆索和4000加仑汽油引爆6艘战舰。
出于安全考虑,弗雷泽在拍摄现场准备了数千个消防水龙和灭火器以防火势失控,参与拍摄的所有剧组人员均须戴上防毒面具。
导演迈克尔·贝精心安放了12台宽银幕摄影机,其中一台由他亲自掌镜,一场由30位特技人、90位临时演员、9架飞机、一艘摄像船和不计其数的特效技师共同构建的场景,在7秒钟内一气呵成,同时进行的所有计划竟然毫无闪失,而为了这个场景剧组足足筹备了7个月。
影片中的珍珠港事件是一次空袭,所以剧组的航空部门占据着主导地位,剧组让14架飞机同时升空,其中有些老飞机已经使用了60年,影片拍摄无疑会将它们推向极限,好在剧组邀请的飞行员经验老到,在拍摄塔楼场景时,飞机必须以200英里时速接近16层楼高的塔楼,然后转身围绕塔楼飞行,当时距离飞机只有10英尺,飞行员用精湛的技艺保证整个拍摄的安全。
恢弘的战争场景,成为了《珍珠港》最为夺目的所在,在表演方面三位主角都算称职,但缺乏闪光点。本·阿弗莱克演惯了牛气轰轰的角色,大概跟他本人气质相差不远;乔什·哈奈特有点像年轻时的理查·基尔,颇有明星相但看不出有多高的演技;英国女演员凯特·贝金赛尔似乎在模仿妮可·基德曼,靠这部电影混个脸熟应该没问题。三人的扮相都不错,在摄影、化装和服装的精心调理下,展现出他们本身虽有基础、但不太充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