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滴血认亲"?
清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康熙五十年,有一位牛郎与一名猪倌在河边发生了激烈的争斗。牛郎一棍击中了猪倌的头部,导致其当场死亡,随后不慎坠入河中。牛郎意识到自己惹上大祸,急忙逃离了现场。猪倌的尸体在河中静待了三个月之久,直到有人向官府报案。县官率领人员前来河边搜寻,并成功打捞出了猪倌的全部骨骸,包括头骨,尽管他们最初只找到了几根白骨。当地人一致认定这些遗骸属于该猪倌。然而,县官面临一个难题:如何确认这些骨骸确实是猪倌的?这时,他们决定采用一种被称为“滴血认亲”的方法。县官找到了猪倌的妻子和女儿,扎破她们的手指,让血液滴在骨骸上。奇迹出现了:女儿的血液迅速渗入了白骨中,而妻子的血液则凝固在白骨表面,不肯离去。牛郎对此感到不服,也进行了试验,但结果显示他的血液既不被吸收也不凝固,而是迅速滑落而去。面对这一现象,牛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接受了大清刑律的制裁。明朝还有一个故事:
在明朝洪武二年,有一位名叫丁鹤年的诗人,他出生于西域,信仰伊斯兰教。
一天,他回到家乡准备为已故父亲安葬。然而,每当他准备下葬时,天空都会突然响起一声巨大的雷鸣,紧接着暴雨如注。
丁鹤年感到十分困惑,他开始思考是否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阻止了父亲的安息。他回想起母亲早逝时并不清楚其埋葬之处。
于是,他在一夜梦中见到了母亲,母亲告诉他她的遗骨埋在乱葬岗的一棵大树下。
第二天清晨,丁鹤年立刻前往乱葬岗,经过一番挖掘,他果然找到了几根骨头和一颗头骨,旁边还有一颗黑漆漆的牙齿。
丁鹤年按照《洗冤集录》的方法,用手扎破指尖,一滴鲜血落在那颗黑牙上,血迅速渗入了牙齿之中。
他确信这就是母亲的骨骼。最终,丁鹤年将母亲的骨骼与父亲的合葬在一起。而就在他们安葬完毕的那一刻,乌云散去,风停雨歇,一道彩虹出现在天空。
人们因此赞誉他为“丁孝子”,认为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地。
以上丁鹤年和牛倌、猪倌的故事,都来自于清代版本的《洗冤集录》。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学者在学法医学时,都知道中国有一个《洗冤集录》,这本著作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值得一读。
既然提到了“滴血认亲”,那么真的有“滴血认亲”这回事么?
古代“滴血认亲”的方法
古人对血清(现代的DNA)的一个很早的认识,就是古人用血缘来辨别和确认亲属关系。
现代医学用DNA来验血清确定亲属的遗传关系,已被世界公认。那么《洗冤集录》里用的什么方法呢?
滴骨亲
第一种方法,“滴骨亲”。方法是这样记载的:在骨头上滴上一滴血,如果是直系亲属,这个血就会渗进骨头里面去;那如果是夫妻呢,这个血就会和骨头黏合在一起;如果只是路人,这个血和骨头是不可能发生什么变化的。这是第一种方法,叫“滴骨亲”。合血法
第二种方法,叫“合血法”。
大概意思是:
要检验有亲缘关系的两个人,需要各取一两滴血,滴入容器内,如果这二位有亲缘关系则血会黏合在一起,没有亲缘关系,两人的血不会黏合在一起。但是生血遇到盐和醋都会相凝结。所以有人会用盐醋擦器皿,作弊蒙混。
《甄嬛传》剧照
《洗冤集录》里介绍,有血缘关系之人的血液中有一种“相凝因子:共凝为一”,因此,当父子父女的血相遇时,会凝结。而非血缘人由于没有“相凝因子”,所以血不相凝。
那么“滴血认亲”有科学性吗?
“滴血认亲”是古代的一种检验方法,但在现代西医学看来,这种方法缺乏科学依据。
古代由于医学知识和技术的限制,人们使用滴血认亲作为法医勘验的一种手段,当时仍然被认为是最先进的方法。
如今,科技进步使得我们能够通过DNA亲子鉴定(基因技术)来准确判断亲子关系。DNA,即去氧核糖核酸,是构成染色体的基本化学物质,也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遗传过程中,父代会将DNA传递给子代,从而传递性状。
相较于传统的“滴血认亲”,基于DNA的鉴定方法更为科学可靠。血液究竟会不会在骨骼上渗入还有待验证,也许古代的滴血认亲只是一个传说。
目前,社会普遍使用能够准确确定血缘关系的方法仍然是DNA鉴定技术。
如果清朝乾隆年间有这个DNA亲子鉴定技术,乾隆的母亲是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还是汉族的李姑娘,是不是就真相大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