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曾回忆:野狗吃红了眼,到处都是女人的哭声!

嘉志阅览过去 2024-12-13 17:28:47

你知道吗?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32人!

今天是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87年前的这个冬天,南京这座城市被无情撕裂,成为一片炼狱。

城墙倒塌、巷道燃烧,尸骨堆叠,血色染红了秦淮河的水。

那些幸存者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他们说起那群野狗红着眼睛撕咬尸体,说起妇女撕心裂肺的哭声,说起家人如何在面前倒下!

这些声音,像沉重的钟声,提醒我们这段故事,永不能忘,也不敢忘。

血腥降临

1937年,南京的冬天比往年更冷一些,自淞沪会战失利后,日军的步伐加快,南京成为他们新的猎物。

11月中旬,上海沦陷。消息传来,城中百姓人心惶惶,但许多人始终抱着一丝侥幸,认为这座古城能够抵挡敌军。

12月10日清晨,东南方传来密集的枪炮声。

那声音震得地面都在颤抖,几天后,日军的重炮已经开始轰击南京城墙,12月13日,随着日军从中华门涌入,南京城彻底沦陷。

潘开明清晰记得那天的情景,早晨的天空依然是晴朗的,他与邻居还在为“逃与不逃”争论不休。

有人说,日军不过是为了占地,老百姓躲在家中或许能避开;也有人反驳,日军的残暴在上海早有耳闻,若不趁早逃出城,后果不堪设想。

大家的讨论最终没有改变任何人的决定,他们都没能料到劫难来的如此之快。

短短数小时后,街头的叫卖声被尖锐的轰鸣彻底淹没,人们争先恐后地向防空洞涌去,却没有人能躲避头顶的炸弹。

潘开明回忆,他看到街对面裁缝铺的主人还在门口收拾东西,一颗炮弹落下,瞬间将那里夷为平地。

空气中弥漫着烧焦的气味,四处是燃烧的瓦砾和倒塌的屋檐。

即便是这样的地狱,依旧没有打破日军进城后的残暴行为,城内居民已经成为待宰的羔羊。

12月15日,日军在城内开始大规模屠杀,潘开明被日军强行拖到华侨招待所,门外,尸体已经堆积如山。

刺刀反射着白日刺眼的阳光,他眼前的人一个个倒下,无论男女老幼,没有人能逃过这一场毫无人性的杀戮。

另一个幸存者杨翠英,当年还是一个小女孩,她一家人原本躲在大方巷的难民收容所,以为国际安全区会为他们提供一丝庇护。

日军的暴行并未因国际协议有所收敛,她亲眼目睹父亲和舅舅被当作中国士兵抓走,只因为手上有些老茧。

为了活命,她剃光了头发,用锅灰涂黑了脸,装扮成乞丐的模样,才在鬼子满街的搜捕中侥幸逃脱。

几乎每一条巷道都在呜咽,每一个家庭都在破碎,所有的希望都在死亡面前化为乌有。

当潘开明再次回到街头时,唯一看到的是满地的尸体和漫天飞舞的乌鸦,南京城曾经的繁华早已被血火吞噬得一干二净。

野狗成灾

南京沦陷后的日子,尸体堆积如山,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腥臭气息。

野狗们的双眼染上了红光,在尸体堆中穿梭,用利齿撕扯着一具具早已冰冷的残骸。

杨静秋的记忆里,狗叫声成了那个冬天的主旋律,她年纪尚幼,但哥哥告诉她,那是一个父亲再也没能回家的早晨。

父亲试图穿过街巷,躲避日军的追杀,可他最终没能逃过敌人的枪口,也没能躲开那群发狂的野狗。

哥哥每次提到这一幕,都会止不住地颤抖,而年幼的杨静秋,只能用这种支离破碎的描述拼凑出那个灾难的真相。

不仅仅是杨静秋的家庭,整个南京城都笼罩在这种死寂与狂暴的气氛中。

余昌祥,一个当时年仅10岁的男孩,回忆起自己的舅父倒在刺刀下后,无人敢冒险收尸。

平日里温顺的流浪狗,此时却被嗜血的本能吞噬,它们成群结队,沿着尸体的气味游荡,有时甚至会咬伤还活着的伤员。

街巷之间,哭声与狗吠交织,妇女的尖叫、婴儿的啼哭、老人的呻吟,在野狗的嚎叫中愈发显得无助和微弱。

岑洪桂回忆起,他背着受伤的妹妹逃命时,听见身后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那不是日军,而是一群闻到血腥味的狗。

妹妹的下巴已经被子弹打穿,血流不止,这种味道让狗群发了疯。它们张着嘴,尖锐的獠牙泛着寒光,紧紧尾随在身后,直到他用尽全力逃进了一个废弃的地窖,才暂时躲过一劫。

可那一晚,他蜷缩在地窖角落,听着狗群在地窖外徘徊低吠,几乎绝望地等待着天亮。

没有时间和力气去掩埋亲人的尸体,更多的人选择远远地离开,而那些尸体,最终成了野狗的食物,甚至引发了它们的争斗。

许多幸存者回忆说,他们亲眼看到那些狗在撕咬尸体的过程中大打出手,甚至互相咬死对方。

日军暴行

南京被日军铁蹄碾过后,彻底沦为了血腥地狱,长达六周的占领,让这座城成为惨无人道的暴行现场。

整个城市的秩序被彻底打破,街巷成了屠宰场。

日军无差别杀害平民,无论男女老幼都无法幸免,一些被俘的平民甚至被当作“实验品”。

城外的郊野,成片的尸体被丢弃,手脚被反绑,胸膛刺穿。

这些人大多是日军为炫耀武力而进行所谓“刺刀练习”的对象,一些士兵甚至以杀人为乐,将捆绑的俘虏按顺序排开,用刺刀一一穿透,以计数来比试杀人速度。

如果说屠杀是暴力的极端体现,那么针对女性的暴行,则是侵略者兽性的写照。

妇女的尖叫声和挣扎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回荡,年长者、怀孕的妇女,甚至年仅八九岁的女孩都未能幸免。

日军视女性为泄欲工具,肆意凌辱后再将她们杀害。

许多家庭为保护家中的女儿,不得不将她们藏匿在地窖或剃光头假扮男孩,然而,这些努力往往徒劳无功。

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对孕妇的暴行,有幸存者回忆,日军常以刀刺破孕妇的腹部,以检验胎儿性别为乐。

一些母亲死前仍紧紧抱住自己的孩子,将最后一丝温暖留给婴儿,但这些孩子也难逃厄运,成为日军刀下亡魂。

与此同时,日军还焚毁了大量房屋,整个南京城陷入火海。陈德寿回忆,自己的父亲因参与救火被抓走,从此杳无音讯。

城市的建筑化为废墟,难民无处可藏,冷风呼啸中,人们在绝望中苟延残喘,南京的水源和食物被日军掠夺殆尽,剩下的只有硝烟、血腥和野狗嚎叫的声音。

这些暴行不是偶然发生,而是日军精心策划的结果。

侵略者通过集体屠杀、零星捕杀、纵火抢掠等方式,彻底摧毁了南京的生机。

据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在南京制造了28起大规模屠杀案,19万余人死于集体屠杀,另有858起零散屠杀案,死亡人数达15万,总计超30万人丧命于此。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时间带走了幸存者的青春,却无法抹去他们内心的伤疤,87年过去,南京的血腥已随风消散,但这段历史的分量,却更加深沉。

每年的公祭日,是为逝去的亡灵祈愿,更是为了提醒后人:我们为什么不能忘记。

那群站出来讲述自己经历的幸存者,是这段历史最重要的记录者,他们的回忆就像一座座灯塔,照亮了真相的黑暗。

无论是被剃光头幸存下来的杨翠英,还是从尸山中逃出的潘开明,他们的存在都在诉说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和平得之不易,历史必须铭记。

30万同胞用生命换来的教训,警醒我们只有国家强大,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那段岁月里,中华民族曾承受了最深重的苦难,也见证了最顽强的意志,在深渊中挺立的民族,不仅是在为自己抗争,更是在为未来的和平而斗争。

如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铭文“遇难者三十万”依然警醒着每一个人。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却不应遗忘苦难年代的教训,每一束献给南京遇难者的白花,都是对生命的悼念;每一个低头默哀的人,都是对和平的承诺。

铭记这段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唯有牢记过去,才能在未来更好地走向强大,走向安宁,走向和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