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京郊户外登山者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被困险情也逐渐增多。山岳救助是一项非常耗时耗力的任务,一个重要原因是被困者“定位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记者从北京市房山区消防救援支队获悉,消防救援人员结合救援经验,探索出“路标定位”这一简便高效方法,在房山区6条热门登山路线设置了600余根路标条,为登山者提供方向指引,一旦有人被困,又能帮消防救援人员精准定位。
据悉,今年2月份以来,房山区消防救援支队共接群众登山遇险警情6起,其中4起通过户外路标条精准定位,成功营救17人。
600余根路标条覆盖6条热门登山路线
近年来,随着户外登山热度攀升,消防部门接到的山岳救援任务也逐年递增。2024年,房山区消防救援支队共接山岳救助警情38起,成功救助130人。然而,因为“定位难”的原因,不少救援极为艰难。例如,2024年2月20日,5名高中生爬野山被大雪围困,因为定位不准,消防救援人员历经10个小时的艰难搜救,才找到他们。
为破解“定位难”这一救援难题,房山区消防救援支队启动“山岳救援护航计划”,在猫耳山、车玉沟、窟窿石、“红螺三险”、铁佛寺等热门户外登山路线的岔路口、险要路段等位置,设置了印有“房山消防救援支队”字样、支队指挥中心救援电话和编号的户外路标条。同时,消防救援人员还组织开展多次山岳救援演练,不断提升救援实战能力。
这些橙底白字的醒目标识,采用反光材料制成,能够为登山者提供方向指引,有效降低了登山者迷路的情况,一旦有人被困,报出身边的路标条编号,消防救援人员便可通过后台数据库,调取该路标条所在的详细坐标,获取被困者的精准定位。
截至目前,房山区消防救援支队已设置路标条600余根,覆盖辖区6条热门登山路线。据悉,今年2月份以来,房山区消防救援支队共接群众登山遇险警情6起,其中4起通过户外路标条精准定位,成功营救人员17人,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路标条+无人机”双重定位提高救援效率
3月22日下午,在房山区十渡镇五渡桥附近的山上,一个11人的老年驴友团中,一名女性成员不慎崴脚受伤,无法自行下山,于是报警求助。电话中,报警人告知了消防救援人员此前在该区域设置的户外路标条的“79号”,十渡消防站山岳救援分队仅用20分钟就快速到达了伤者位置。
3月23日傍晚,两名登山者报警称,他们从周口店镇车厂村进山,下山时迷失方向,不知身处何处,幸运的是,他们发现了印有编号为“5号”的路标条,遂拨打路标条上的电话求助。接到求助后,城关消防站的潘正飞站长立即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经判断,被困人员位于老牛沟附近,已接近山脚。潘正飞指引他们继续沿着山路寻找“4号”“3号”的路标条,即可顺利下山。果不其然,被困人员根据路标条指引成功下山。
除了路标条,消防救援人员还会根据天气状况,使用无人机辅助定位。3月5日下午,有一名登山者在周口店镇车厂村附近的山中被困,当天天气晴朗,视野极佳,消防救援人员借助无人机高空成像技术,结合“52号”路标条的坐标,仅用了常规救援时间的一半,就成功解救出被困人员。
“设置路标条是‘防救结合’理念的实践。我们希望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技手段,将被动救援转化为主动防护。”房山区消防救援支队刘锋博副支队长表示,下一步,消防救援人员将持续优化路标条布局,结合无人机高空侦察,定期开展山岳救援拉动演练,全方位筑牢登山安全防线。
安全提示:登山踏青赏花,安全须放第一位
近来,随着天气转暖,登山踏青赏花的市民游客日益增多。消防部门在全力守护群众安全的同时,也特别提醒广大登山者,享受大自然美好时,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登山前务必了解目的地的天气状况,避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登山。提前熟悉山区周边的地理环境,精心规划好登山路线,切勿在未经开发的景区或没有明显路径的地方登山。
尽量结伴同行,切勿独自登山,随时留意自身身体状况,适时休息,量力而行。确保通讯工具畅通无阻。
进入林区请主动配合检查,严禁携带火种、易燃物品,切勿在林区及周边吸烟、野炊,防止引发山火。
途经消防路标条时,可记录编号,一旦遇险及时告知救援人员。倘若迷路,应尽快折回原路或寻找安全的避难场所,并立即报警求助,耐心等待救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