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国近三百年,明朝为什么一直搞不定漠北草原?

地史小官 2024-08-01 23:42:54

在网络键史圈中,明清之争一直是一个热度很高的话题。对明朝而言,饱受攻击的一点就是两百多年一直没能解决蒙古边患,而清朝却成功地统治了漠北,一些网友借此认为清朝的能力和成就明显比明朝高。然而,这样的简单对比明显忽略了两个朝代所处时期的人口分布、生产力条件和外部形势的差异,尤其是明朝时期的北亚大草原,其形势远比清朝时期要复杂和困难得多。本文将要揭示的是明朝不能搞定漠北的关键因素。

明代北方的残破超乎想象

公元1368年,明朝正式建立,随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元朝的行动。当时诸将主张直捣大都城,朱元璋却认为应当先搞定河南和山东这两翼,再攻击大都。这一正确的战略谋划,一方面是出于对当时北方各割据势力形势的判断,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当时北方残破状况的无奈之举。

自金国末期开始,战乱在华北大地几乎就没消停过。蒙古南征消灭金朝的战争十分残酷,屠城现象十分普遍。南宋发动“端平入洛”进入中原时,发现原本富庶的河南地区十室九空,旧都开封几乎是一座空城。忽必烈的首席谋士刘秉忠提到河北的邢州“旧万余户,兵兴以来,不满数百,凋坏日甚”,这便是蒙金战争所造成巨大破坏力的一个缩影。

到了元朝建立后,北方因民族压迫和剥削等因素,起义不断。元朝中期,漠北和中原地区爆发了蒙元贵族之间大规模的两都之战,使得好不容易安宁一阵的中原再遭兵祸。元顺帝登基后,天灾不断,造成北方灾民遍地,流离失所。统治者在治理黄河一事上的失策,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掀起了反元浪潮。

在明朝建立之前,元朝统治中心的华北地区,特别是中书省,已经被战争搞得破败不堪。明朝大将徐达在北上攻取元大都时,路过河北之地发现当地“时兵革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洪武年间,时任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上疏道:“臣观河南、山东、北平数千里沃壤之土,自兵燹以来,尽化为榛莽之墟。土著之民流离,军伍百不存一,地广民稀......”

连年兵连祸结,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和瘟疫,使得明朝统一北方后,面对的是一个人烟稀少、治理难度巨大的华北,南北在经济文化上已经差异巨大。只有山西这样战乱相对较少的省份,人口比河南河北加起来还多。鉴于此,明太祖朱元璋为填补北方人口的空虚,开展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从江淮和山西大批地往华北和西北地区移民,努力恢复和发展北方大地的人口和农业生产。

到了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北平、山西、山东三个布政司的人口加起来刚超过一千万。随后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虽然尽可能避免殃及民众,但仍旧对华北地区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朱棣登基后,继续洪武年间的大移民活动,并以迁都北京之举加速这一进程,尽快弥合南北分歧。但终洪武永乐两朝,北方大地仍旧没能恢复到唐宋年间的繁盛景象。

明朝初期的北方三省人口(1391年)

在汉唐时期,中原之所以能够对蒙古草原势力构成巨大的压迫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王朝的人口和经济中心在北方地区,西到河套,东到北平都能作为大军远征的出发点,后勤压力相对较小。比如唐朝河北的河朔三镇,单靠自己的体量就形成了对草原压制力。到了明朝时期,受限于北方人口较少,朝廷远征漠北的后勤补给基地主要在富庶的江淮地区,使得远征的后勤压力要远大于汉唐时期。即便在迁都北京后,明朝出击漠北也只有北京周边的地带能作为后勤出发基地,更为贫瘠的陕北、河套和辽东等地区根本无法支撑大军出征。

因此,明初时期能够以残破的北方实现对北亚大草原的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其难度不亚于汉唐时期对漠北的征服。

北亚大草原处在鼎盛时期

许多人看到元朝被明朝推翻,蒙元贵族被赶到了草原上,就想当然地认为蒙古民族从此彻底衰落,成为一干菜鸡了,其实并不是。在14世纪到15世纪初,蒙古人在西到东欧平原,东到中国东北地区的势力依然十分强大,像明朝这样率先摆脱蒙古人统治的地区实数凤毛麟角。

在东欧高加索和哈萨克地区,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继续维持着统治。除了被帖木儿揍了一顿外,其对周边地区的战争大多取胜。在中亚和西亚,蒙古化的突厥人帖木儿东征西讨,西到小亚细亚半岛,东到东察合台汗国都成为他的势力范围。在东北亚,经过明军持续不断地打击,原本体系健全的北元政权土崩瓦解,分裂成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但每一部都拥有数万战兵,仍旧是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

当年成吉思汗祖孙三代的大规模西征,将蒙古人的种子洒遍了欧亚大陆,许多蒙古部众在东西万里的广阔的北亚大草原定居下来。尽管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存在着多个互相独立甚至敌对的蒙古汗国或部落,但它们并没有固定的国界线,蒙古人和蒙古化的牧民们仍旧根据游牧习性逐水草而居,或者前往劫掠定居民族的人口和财产。这些武装力量和牧民从东到西或从西到东,跨越多个汗国远距离的迁徙非常普遍,并不是今天这样受到户籍和签证的管理。

另一方面,成吉思汗给蒙古民众带来的荣耀和向心力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游牧民族,黄金家族就是当时欧亚大陆最具号召力的金字招牌之一。1388年,明军在捕鱼儿海击溃北元朝廷后,北元就陷入了巨大的内乱之中。1402年,非黄金家族出身的鬼力赤夺取汗位,改称国号为鞑靼。而出身中亚的阿苏特部首领阿鲁台先是拥护鬼力赤,随后探知纯正的元室后裔本雅失里正在帖木儿帝国境内滞留,于是派人联系上本雅失里,准备拥立他做新的蒙古大汗。

这时候,黄金家族的巨大号召力就体现出来了。帖木儿在东征明朝的路上突然暴毙而亡,没来得及处理身后事,他的子嗣们为了争夺汗位大打出手。本雅失里抓住这个机会,以纯正的黄金家族后裔身份号召中亚地区的蒙古牧民跟随他一起东归蒙古草原。随后,东察合台汗国和明朝的哈密卫,以及镇守西凉的何福都发现从东亚方向有大批蒙古部众向东越过瓦剌人的驻牧地界,抵达了东蒙古鞑靼本部。而阿鲁台也趁机毒杀了鬼力赤,正式拥立本雅失里为新的蒙古大汗,组成了一个实力稳压瓦剌人和兀良哈人的新北元联盟。

明初的北亚大草原形势

觉得自己已经牛上天的本雅失里诛杀了明朝使臣郭骥,随后又击败了邱福的北伐军,惹来了明成祖朱棣的大举讨伐,一举击垮了这个正在形成的新北元联盟,本雅失里也被杀死。随后瓦剌部落的实力越来越强,又遭到朱棣的亲征打击。两大蒙古部落被明军打残后,首领都接受了明廷的册封。然而阿鲁台不甘心一直受明朝驱使,攻打了兴和千户所,惹来朱棣的再度讨伐。阿鲁台有了上一次挨打的经验,远远地就逃跑了,而暗中支持他的兀良哈三卫就遭到明军的沉重打击,数十年积累的发展成果被毁灭。

那么为什么明成祖屡次击垮蒙古部落,却没有像汉朝唐朝那样设置类似都护府的建制进行管理呢?一方面,黄金家族在之前征服了许多定居民族国家,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优越感,即便一时被明朝这样的定居民族击败,内心深处仍旧有着作为蒙古人的骄傲,不愿意像之前的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那样完全臣服。在洪武永乐年间,蒙古部族在明朝境内降而复叛的事件时有发生。在朱棣第一次御驾亲征漠北时,甘肃就爆发了大规模的蒙古鞑官叛乱,许多蒙古降兵逃回了草原。即便在唐朝时期,唐朝设置的羁縻州府都常有叛乱发生,更别提拥有黄金家族信仰的蒙古部族。因此,采用给部族首领分封王爵,授予官职印信的做法是最切合实际的。

另一方面,沧海桑田,明代时期北方的地理和人口情况和汉唐时期有明显的差别。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漠南、河套和河西地区,因为巨大的气候变化和剧烈的战争行动,已经是一片凋敝的场景。在明军持续打击下,蒙古人纷纷远逃漠北和漠西,已不敢再在漠南地区驻牧。而明朝这边也受限于人口和后勤原因,没有去占领漠南地区,这就给明朝和蒙古部族之间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真空地带。既然漠南地区没法占领,就更没法去直接统治漠北的蒙古部落了。

朱棣去世后,仁宣二帝奉行“不勤远略”的方针,放弃了朱棣时期的扩张战略,坐视瓦剌部逐渐强大,兼并鞑靼部。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脱欢和也先父子从中亚又吸收了不少蒙古部众,又拥立了新的蒙古大汗,大有复兴北元之势,南下打出了蒙古人的土木堡大捷。尽管也先死后,蒙古草原再度分裂为东西两部,但明朝也再没有之前的战略进攻能力和雄心,也无法再搞定北亚大草原了。

为何清朝做到了明朝所不能做的事?

既然控制北亚大草原这么难,为什么清朝能够吞并漠北,而明朝不行呢?根本的原因就是:时代变了。

首先,生产力和军事技术的发展,让游牧民族相对于定居民族的军事优势逐渐消失。从17世纪开始,随着海洋文明和海运交通带来的技术交流,欧亚大陆上的定居民族生产力开始出现明显的跨越式进步,人口开始突破之前的瓶颈,这就为训练更多的优质兵员,打造更多的优质武器提供了条件。线列战术、燧发枪、大炮等军事装备和战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定居民族所掌握的武装力量对游牧骑兵的克制能力越来越强。

经过200年的经营,明朝后期南北人口已经均衡,为清朝时期北方人口的繁盛奠定了基础,使得北方重新对游牧民族有了人口和经济上的压制力。欧洲三十年战争,哈布斯堡王朝和波立联邦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都能说明定居民族国家相对于游牧为主的国家的军事优势愈发明显。到了工业革命时期,游牧民族就真正变得能歌善舞了。明朝要不是处在王朝末期的风雨飘摇之中,体制僵化,财政困难,能够以健康的国家机器适应时代发展,自然能够再次实现对北方马群之主的军事优势。

其次,北亚大草原从17世纪开始进入全面衰退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部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越来越深,甚至被同化。原本繁荣的陆地商路越来越多地被海洋商路取代,使得游牧劫掠的收益大大减少。黄金家族正统汗庭在一次次的统合和分裂中,号召力逐渐丧失,后来甚至被满清取代。原来能组织起数万装备良好的披甲正规军的蒙古政权不复存在,蒙古武装越来越土匪化。就连准噶尔汗国极盛时期的军队,实力都不及明朝时期统一各部的也先、达延汗等政权。而原本饱受鞑靼人劫掠的东欧波兰等国,也逐渐压制住了鞑靼人的入侵。北亚大草原已经由原来的武德高地逐渐沦为武德洼地。

最后,沙俄东扩挤压了蒙古人西迁的生存空间。自从1480年,莫斯科大公国摆脱金帐汗国的统治独立后,就开始反噬东欧到北亚的一众蒙古汗国。到了17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兵马已经深入黑龙江流域,和准噶尔汗国、外喀尔喀等蒙古势力全面接壤,中亚也逐渐沦为俄罗斯的附庸。昔日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的卫拉特蒙古的分支土尔扈特人,不堪沙俄的征兵和压迫东迁回蒙古草原。庞大的准噶尔汗国,事实上就是被沙俄和清朝瓜分掉了。可见蒙古人在东边待不下去的时候,已经不能再像14-15世纪时期可以一路西迁转移了。这就大大降低了清朝搞定蒙古各部的难度。

至于满洲和蒙古的血缘和联姻政策,是满清能够统治喀尔喀蒙古的原因之一,却不是主要原因。明朝事实上从来没有拒绝过蒙古人的投靠,蒙古人在朝中担任高官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永乐—宣德时期的鞑靼官员柴永正,原名苦木帖木儿,率家属百余口前来归附,在洪熙元年(1425年)官至正一品的左军都督府都督。弘治年间的蒙古官员冯昇,因战功升任从一品的后军都督府同知。只是明朝并未实行和亲和联姻政策而已。

总而言之,明朝没能搞定漠北,主要是地理环境和时代条件的局限性导致的。单纯以这一点来对比唐朝和之后清朝的成就,是有失偏颇的。

作者:铁骑如风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阅读:66
评论列表
  • 2024-09-02 07:25

    搞定就吃西北风了[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 2024-09-02 09:28

    跟我们屁关系都没。华夏包含中国,中国不是华夏。我们的中国是大清之后成立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现代化国家,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这之前的属于华夏的范畴。我们是中国人,不是大清人,不是大明人,也不是以前的鬼王贵族朝人。这些边界概念要搞清楚,不要搞封建入侵。你爷爷的爷爷生在了大清才属于大清人,而你出生在中国,登记在了中国,就属于中国人。那故意搞边界模糊的,那是要找借口挑事的敌方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