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有动向看,小米布局卫生用品的可能性较高。其生态链企业已注册“小米舒7”“米家护芯”等卫生巾类商标 ,并申请“吸水率检测”专利 ,技术储备初具雏形。
。当前网友呼吁本质是对行业标准化的期待,小米若以“品控+性价比”切入,或将倒逼行业升级
从315曝光看卫生用品产业的结构性危机2025年央视3·15晚会揭露的卫生巾行业黑幕,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任推至冰点。这一“残次品回收—翻新销售—原料回炉”的黑色产业链,暴露了行业供应链监管的致命漏洞。行业头部企业尚且难以完全规避风险,中小品牌的品控漏洞更成为系统性隐患。
科技企业为何成为“救世主”?在传统品牌屡次塌房后,网友将目光投向小米,评论区涌现“雷总,生产卫生巾吧”“米粉想要小米的正业”等呼声 。
这一现象折射出消费者对科技企业透明化供应链的期待。
网友甚至为虚构产品“小米舒7”设计广告概念图,将小米SU7汽车的设计语言迁移至卫生巾包装,暗示对“科技美学+品控标准”的信任。
小米生态链已建立“从芯片到家电”的品控体系。消费者期待这种标准化流程能移植到卫生巾生产,通过“一物一码”追溯系统解决原料来源不明的问题。这种信任转移的本质,是对传统行业“黑箱化”生产模式的反抗。
企业如何重建质量堤坝?
卫生巾行业乱象频发,暴露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性缺位。法律层面,北京雍文律师事务所指出,“偷工减料”属于行政违规,而“假冒伪劣”已涉嫌刑事犯罪。但涉事企业梁山希希与正规品牌无直接合作关系的声明,恰恰暴露产业链上下游责任切割的漏洞——品牌方对残次品销毁环节缺乏有效监督,给灰色产业链留下操作空间。
行业整改不能仅依赖315曝光后的危机公关,而需建立覆盖“原材料采购—生产—残次品处置”的全流程监管体系。
小米入局的真实价值与行业悖论网友呼吁小米生产卫生巾的本质,是期待“外部鲶鱼”打破行业僵局。但这一期待背后存在双重悖论:
其一,卫生巾作为毛利率56.9%的高利润品类,小米若以“价格屠夫”姿态入场,可能加剧行业价格战,反而挤压质量控制投入;
其二,小米的数字化能力虽能提升供应链透明度,但卫生巾生产依赖化工原材料和微生物检测技术,与其现有技术储备存在代差。
行业的真正转机,或许不在于是否多一个小米卫生巾,而在于能否将消费者觉醒的监督力量,转化为常态化、制度化的质量共建机制。当每一包卫生巾都能追溯到棉花产地,每一次残次品销毁都有区块链存证时,“信任”才不再需要寄托于跨界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