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盐碱地在人们眼中是荒芜的代名词。白花花的盐渍在阳光下刺目,土地干裂,寸草不生,“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这是往昔盐碱地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地农民心中的无奈与悲叹。无数的汗水洒下,收获的却只有微薄的希望,粮食产量极低,甚至常常颗粒无收,生活的重担如这盐碱地一般沉重。
然而,如今在科技的赋能下,奇迹正在这片贫瘠之地上悄然上演。“以渔治碱”,这一创新性的举措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盐碱荒地鱼跃稻香的丰收之门。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稻香鱼肥,池塘里鱼虾欢腾,穿梭于水草之间;稻田里稻穗沉甸,在微风中泛起金色的波浪,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让我们一同探寻这背后的奥秘。
一、盐碱地之困:荒芜的白色禁地我国盐碱地分布广泛,从东北松嫩平原的苏打盐碱地,到西北新疆等地的干旱盐碱地,再到滨海地区的海水浸渍盐碱地,横跨多个地域,总面积约 9900 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10%,涉及 17 个省区。这些盐碱地犹如大地的 “伤疤”,寸草不生,或仅有寥寥几种耐盐碱植物顽强生长。
盐碱地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堪称致命。过高的盐分破坏土壤结构,使其板结硬化,通气透水性极差,作物根系难以伸展,水分和养分吸收受阻。在盐碱化严重的耕地,农作物出苗率低,生长迟缓,产量锐减,甚至绝收。以新疆为例,每年因土壤盐碱化损失的粮食高达 2 - 2.5 亿公斤,大量耕地被迫弃耕,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大打折扣,农民辛勤劳作却收获寥寥,生活陷入困境。
不仅如此,盐碱地还对生态环境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地表植被稀疏,土壤沙化加剧,风沙肆虐,沙尘暴频发,空气质量恶化;土壤保水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生物多样性锐减,许多动植物失去栖息地,生态链断裂,生态系统愈发脆弱。而且,盐碱地的存在间接影响着区域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成为生态保护与修复之路上的巨大阻碍。
二、“以渔治碱” 的智慧: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一)原理揭秘:以水为钥,解锁盐碱枷锁“以渔治碱” 蕴含着精妙的科学原理。在盐碱地区开挖鱼塘,地下水迅速汇聚成水面用于养鱼,这一过程犹如一场神奇的 “魔法”。随着鱼塘水位上升,周边地下水位相对下降,形成水位差,如同开启了一道 “虹吸” 通道,土壤中的盐分在水势作用下源源不断地淋溶到鱼塘中,使得盐碱土的 pH 值和盐度逐步降低。而且,抬高的田面有效阻挡了地下水位的回升,防止土壤返盐,如同给土地披上了一层 “防护甲”,改良了土壤物理性状,让板结的土壤重新变得疏松透气。
同时,养殖的水产品在水中畅游、觅食、排泄,它们产生的粪便、残余饵料等有机质,富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为水中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 “口粮”,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浮游生物不仅是鱼类的天然饵料,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减少饲料投入;部分浮游生物死亡后沉淀塘底,经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的养分。在鱼塘周边种植大麦、枸杞、西红柿等耐盐碱或耐低盐碱植物,它们如同忠诚的 “卫士”,扎根在改良后的土壤中,根系牢牢锁住土壤颗粒,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吸收利用鱼塘渗出的养分茁壮成长,实现生态修复闭环,曾经的盐碱绝境变身生机盎然的生态家园。
(二)模式多样:因地制宜的治碱良方我国不同地区依据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探索出多元化 “以渔治碱” 模式,各放异彩。
在黑龙江,科研人员与当地农户携手创新,打造出异位循环水渔农综合种养模式。针对碳酸盐型盐碱地,一方面,挖掘 “循环洗碱” 潜力,通过巧妙设计水利工程,让盐碱水在池塘与农田间有序循环流动,反复冲刷土壤,盐分不断稀释排出;另一方面,巧用 “生物降碱” 妙招,向水体投加特定微生物制剂,构建生物絮团,它们如同勤劳的 “清洁工”,高效吸附、分解水体中氨氮等有害物质,降低碱度,为鱼类营造优质生存环境。在此模式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盐碱荒地重焕生机,池塘内大鳞鲃等耐盐碱鱼类欢快游动,产量可观,周边稻田稻穗沉甸,“宏科 181”“中科发 5” 等品种稻谷产量突破千斤大关,实现渔米双丰收,成为东北盐碱地改良典范。
甘肃省景泰县,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带,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大水漫灌曾让盐碱肆虐。当地另辟蹊径,开创 “挖塘降水、抬田造地” 模式。利用丰富的盐碱回归水,开挖连片鱼塘,将挖出的土堆积抬高周边耕地,降低地下水位,遏制盐分上返。在五佛乡,昔日白茫茫盐碱地如今鱼塘星罗棋布,水中鱼虾穿梭,岸边大棚内果蔬飘香,小番茄、草莓色泽诱人,不仅丰富市民餐桌,还给农户带来丰厚收入,全县水产养殖蓬勃发展,盐碱地治理与生态修复协同推进,绘就塞上鱼米之乡新画卷。
三、各地实践:盐碱地上的丰收乐章(一)黑龙江杜尔伯特:“渔米双收” 的东北奇迹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松嫩平原的苏打盐碱地曾是农业发展的 “硬骨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扎根于此,开启多年技术攻关之旅。他们精准施策,“挖沟排碱”,纵横交错的沟渠如同大地的 “脉络”,加速盐分排出;“循环洗碱” 让水在池塘与农田间 “奔跑” 起来,反复冲刷,盐分不断稀释;“生物降碱” 引入有益微生物,构建生物絮团,净化水质,降低碱度。
辛勤付出终迎硕果。测产数据令人振奋,“宏科 181”“中科发 5” 等稻谷品种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亩产均突破千斤大关,沉甸甸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曳生姿;池塘内,大鳞鲃等耐盐碱鱼类欢快畅游,平均亩产量达 430 公斤。农业排碱水实现零排放,循环利用于渔业与农业间,形成完美闭环。养殖户葛明顺满心欢喜:“稻田的水抽过来,经鱼塘分解盐碱度再回田,稻子、鱼都长得好,产量高!” 如今,杜尔伯特近万亩盐碱地旧貌换新颜,渔业年产量 300 吨,产值超 2000 万元,成为东北盐碱地改良的闪耀明星。
(二)甘肃景泰:荒滩变身 “聚宝池”景泰县,这片位于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带的土地,饱受盐碱之苦,近 26 万亩耕地盐碱化,中重度就达 16 万亩,昔日大片良田荒芜。2016 年起,当地政府勇探 “以渔治碱” 之路,秉持 “渔农并重、修复生态” 理念,在芦阳镇、五佛乡等 6 个乡镇大力发展渔业。
走进芦阳镇响水村,昔日白茫茫盐碱地已化作连片鱼塘,波光粼粼。养殖户祁林忙碌其间,他养殖的虹鳟鱼、鲟鱼等冷水鱼长势喜人,一年能出六七万斤,利润二三十万元。起初,养鱼之路布满荆棘,成活率仅 60%,祁林满心迷茫。好在县渔业部门助力,组织外出学习、考察,他慢慢摸索,如今成活率超 90%。不仅如此,通过高密度流水养殖与沉淀池过滤盐碱水技术,废弃盐碱水 “变废为宝”,鱼品质大幅提升。
像祁林这样的养殖户,景泰县已有 27 家,养殖面积 1.5 万亩,水产品产量 423 万斤,产值 5460 余万元,辐射带动 2000 余户农户增收。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水产品丰富多样,品质出众,检测指标全优,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如今,景泰盐碱地重现生机,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奏响了一曲动人的 “鱼米之歌”。
(三)山东博兴:“上粮下渔” 的现代渔业之路山东博兴县沿黄区域,盐碱涝洼地曾让农民苦不堪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当地开启逆袭之路,从养殖四大家鱼起步,逐步探索出 “上粮下渔” 等创新模式,累计开发治理荒碱地 10 万多亩,打造台田、鱼池各 5 万亩,如今已成为南美白对虾、加州鲈鱼等高端水产养殖的特色高地。
一方面,坚持项目带动。借助国家现代农业优质鱼项目,博兴县大力投入,先后完成 3 万亩池塘整理、开发 1.5 万亩标准化池塘,建成 10 个现代渔业园区,园区达 “五高” 标准,沿黄河形成 20 公里无公害对虾养殖产业带,与打渔张省级森林公园相映成趣,渔业生产条件焕然一新。
另一方面,注重模式与人才创新。积极开展 “挖池抬田、以渔改碱”,探索南美白对虾 “135” 二茬分级接续养殖技术,实现 “海虾淡养”,内陆对虾亩产超 1000 公斤。同时,培养 300 余名渔业技术能手,成立博兴县渔业协会对虾苗种分会,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承担 8 个项目,渔民技术水平与养殖效益飞速提升。
品牌建设更是成绩斐然。“博兴对虾” 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与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乔庄镇成 “中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镇”。自 2019 年起,每年举办对虾节等系列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在发展养殖同时,博兴县不忘生态保护,开展渔业资源养护与 “以渔养水” 工程,绘就 “鱼米之乡、生态博兴” 绝美画卷,实现节水、产品生态、高产高效、产业富民多重效益,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树立标杆。
四、未来展望:盐碱地的金色明天展望未来,“以渔治碱” 之路前景无限。国家政策持续加码,《全国盐碱地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精心擘画蓝图,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布局,全方位引导资源汇聚盐碱地治理领域。科研人员亦如逐梦者,在耐盐碱水产品种选育、盐碱水质精准调控、生态循环模式优化等方面攻坚,力求突破更多技术瓶颈。
各地实践经验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盐碱地将被唤醒,融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而你、我,每一位关注农业发展、心系生态保护的朋友,都是这伟大变革的见证者与推动者。让我们携手共进,期待盐碱地彻底告别荒芜,成为鱼米满仓、生态优美的新家园,为保障粮食安全、守护绿水青山注入磅礴力量,向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光明未来大步前行!
结语:科技赋能,荒滩变绿洲“以渔治碱”,是科技创新与生态智慧的完美融合,它为盐碱地治理注入强大动力,打开了全新局面。曾经荒芜的盐碱地,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实现了从贫瘠到富饶的华丽转身,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新引擎,也为生态修复筑牢根基。
这一伟大实践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扎根土地、反复钻研的辛勤付出,是各地政府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责任担当,是广大农民勇于尝试、辛勤耕耘的坚定身影。他们用汗水与智慧,共同书写了盐碱地的传奇故事。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持续进步、政策大力扶持、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以渔治碱” 必将释放更大潜能,更多盐碱地将被唤醒,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我们共同关注、支持盐碱地治理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期待那一天早日到来:昔日盐碱白滩,尽成鱼米绿园,为保障粮食安全、守护绿水青山铺就坚实之路,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奋勇前行!
盐碱地也是地,技术突破了,都是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