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有记者向余华发问:“董宇辉是否真正可靠?”余华略一沉吟,继而以笑颜回应:“评价一个以书为伴的人,我自感不够格,不过他有几句话深得我心,极为赞同。”
“哦?是哪几句?”
在某次直播中,董宇辉分享道:“成长的标志,并非在于你放声痛哭的夜晚,而是你咬牙坚持、忍泪不落的时刻。人生苦短,无需费尽心思取悦所有人,毕竟众口难调,总有人不会对你青睐。铭记于心,你此生最重要的课题,便是追求自己的幸福。”
闻此言,记者陷入沉思,随后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按照董宇辉的观点推演,是否意味着人应专注于自我,显得自私,且格局受限呢?”
余华轻轻瞥了记者一眼,缓缓道出:“有能力时则兼善天下,困顿时则修身自好。”未等记者进一步追问,余华便转身离去,留下一片静默。或许,在与心灵不合拍的人相处时,每一刻的停留都显得冗余。
回想起余华做客董宇辉直播间的日子,谈及《活着》这部作品,董宇辉曾这样解读:“《活着》中的福贵,尽管历经沧桑,但在我看来,他的生命仍旧蕴含着幸福的真谛。”
彼时,众多在线观众不禁愕然。
幸福吗?
福贵的幸福?
作为《活着》一书的主角,福贵的人生轨迹从富贵少爷陡转直下至家道中落,随后遭遇父亲离世、母亲辞世,女儿、妻子、儿子相继而去,就连外孙也未能幸免,最终只余他与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
董宇辉对此作出了这样的阐释:“生命的本质,正体现在‘活着’这一状态本身,恰如小说标题《活着》所昭示的。我认为,余华老师想要向读者传达的核心,正是这份生命的顽强与接纳。历经无数苦难,仍能与过往和解,以一颗平和之心去审视世间万物,这便是‘活着’赋予我们的最深刻含义。”
在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心灵得到了某种释怀。余华在一旁不断地点头,这可能是自《活着》问世以来,他首次遇到如此深刻理解其创作意图的共鸣者。
以往翻开《活着》的每一页,无不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泪水与哀伤久久难以平息。
记不清何时,我在阅读完毕后,曾在日记中倾诉:“何至于斯,一个人的命运怎会承载如此深重的苦难?是否真有前世因果,让此生的灵魂背负着无尽的磨难与煎熬?”
董宇辉回忆道:“初遇《活着》是在我的大学时光,一读之下,心中郁结久久未能散去。后来,在新东方面临重大转折,公司陷入困境之时,我再次走进中关村的图书馆,重拾《活着》。在书架旁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任由泪水肆意流淌。然而,当我拭去眼泪,迈出图书馆大门的刹那,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涌上心头……”
有读者评论,《活着》这部作品虽呈现了极致的悲哀,却也传递了极致的鼓舞。命运或许会将人推向绝望深渊,但也会在那废墟之上让人寻得心灵的解脱与重生。
另一则留言在页面下静静闪耀:“公司倒闭,负债累累,婚姻破裂,儿子突遭横祸,父亲身患重症,曾以为自己即将崩溃边缘,是余华老师的《活着》让我重拾了活下去的力量。如今,生活正一点点好转,感激不尽,致谢余华老师,也感谢董宇辉。”
我们在不断探索生存的价值时,往往忽略了,活着——这一状态本身,就是最深远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