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只能领139个月?这笔钱花完后,国家还给你准备了什么?

蝴蝶结萌主驾到 2024-12-12 17:37:5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退休139个月后,国家就不管饭吃了?

这两天,许多地方都展开了养老金计发月数的争论,许多人听到139个月后都有些慌神。

其实大可不必惊慌,国家早就有一套完整的政策应对养老问题。

为什么国家要设立这个计发月数?难道计发月数一发完就没养老金了吗?

139是起点

很多人一听到计发139个月的第一反应就是:退休金只能领这么长时间吗?

也不怪大家伙紧张,毕竟每个月领的钱是实打实的,但“计发月数”这个专业名词却显得有些抽象,有人误解也就在所难免了。

实际上139个月是个计算养老金金额的重要参数,它背后有着一套严谨的逻辑。

我国养老金的计发月数制度,是2005年根据城镇居民的预期寿命等数据确定的。当时的推算基准是,城镇居民的新生儿预期寿命为75.21岁。

以60岁退休为例,这相当于公民在退休后平均能活15年。为了确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能“用到退休生活结束”,国家采用了一个复杂的公式计算计发月数。

60岁对应的139个月,就是将10万元个人账户余额平均分摊到这139个月里,用来计算每月领取的金额。

这个设定其实很科学。它不仅考虑到了寿命问题,还加入了4%的记账利率假设。

也就是说养老金每年还会有一定的“利息”,让个人账户的余额能持续支撑到75岁左右。

不过,这里的“75岁”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只能领到那时,实际上养老金是终身发放的,只不过统筹账户会在个人账户用完后接力保障。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这套设定也要随时进行更新。毕竟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好了,人的平均寿命自然会年年提高。

现在转过头来看,2000年的预期寿命数据显然已经过时了。2023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8.6岁,这比当初制定计发月数时参考的数字整整高了三年多。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记账利率。当初设定计发月数时假设的4%,如今早已发生波动。

近年来,我国记账利率多次超过6%,甚至一度接近8%。这种利率变化直接影响了个人账户的余额分摊周期,也对养老金制度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发月数为啥不一样

了解了计发月数的计算原理,第二个问题也就来了,为什么有人是139个月,有人是170个月,甚至还有人是117个月?这要从退休年龄说起。

我国的计发月数是按退休年龄设定的,从40岁到70岁,共覆盖了31个年龄段。

简单来说就是退休越早,计发月数就越多;退休越晚,月数就越少。当然我国最常见的退休年龄还是60岁,所以其它月数并不是特别常见而已。

60岁对应的139个月是最常见的数值。如果有人在55岁提前退休,那么计发月数会增加到170个月。人虽然早退休了,但预期寿命并不会因为退休早而减少,养老金的发放周期自然就变长了。

若选择63岁延迟退休,那么计发月数就会减少到117个月。这样一来,个人账户的余额在分摊到每月时金额会更高,从而体现“晚退多得”的原则。

不过计发月数也不是定死的,毕竟在养老金制度改革中,国家明确提出要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优化。

预期寿命的增长只是考虑的一方面,未来延迟退休政策全面实施之后,养老金制度肯定也会随之优化的。

因为目前的计发月数是以整数年龄为基准计算的,但延迟退休实施后,退休年龄可能是非整数的。打个比方,1965年1月出生的男性职工可能在63岁零6个月时退休。

但这种情况下,如何设定他的计发月数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沿用63岁的117个月,那会有6个月的差额,对本人来说稍显不公平,如果重新设定一个新的数值,可能还需要政策来进一步的细化和明确。

不过无论计发月数如何变化,其核心作用始终如一:通过科学分配,让个人账户余额发挥最大效用。

只要我们记住一点就行了,计发月数并不限制养老金的总领取时间。这一机制不光体现了国家对退休生活的责任感,也为老年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

领完计发月数后的养老金保障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最关心的还是一个问题:139个月的个人账户余额用完了怎么办?会不会就收入就断了呢?

完全不用紧张,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发生,我国的养老金制度早已为这类情况做了充分保障。

养老金的构成分为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两部分。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就是我们每个月自己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积累,金额固定且透明;统筹账户的资金则是由社会保险统一管理,用于保障所有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

个人账户余额用完后,统筹账户会接棒继续发放养老金,确保退休人员生活无忧。只要人还在,社保统筹账户就会按月足额发放养老金。

而且我国养老金制度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就算使用社保统筹进行养老金发放,也不会增加国家的额外负担,因为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建立在代际支持基础上的。

年轻人工作期间缴纳的社保费用,为统筹基金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退休人员领取的养老金主要由这部分基金支付。

这种设计不仅有效实现了代际资源的合理分配,还确保了制度的长期稳定性,保障了退休人员的生活安全。

当然,任何制度的施行都要根据现实的情况随时变化,如果人均寿命继续延长,统筹账户的压力大概率也会面临增大的情况。

毕竟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工作的年轻人少了的同时人均寿命变长,自然会对现阶段的养老金制度产生影响。

但是随着预期寿命逐年提高,国家一定会对养老金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人社部早已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对计发月数进行重新评估,可能会在参考寿命增长、经济水平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修订。

不过,调整不等于“砍福利”。我国这些年来的养老金政策,一直都是要通过政策过渡平稳地应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一些变化。

即使未来计发月数延长,也不会影响个人养老金的领取额度,因为公式计算的核心逻辑是基于公平和保障,这一点不会变。

那养老金的增长是如何影响账户余额消耗的呢?按照现行政策,每年养老金都会根据经济增长情况进行适度上调。

这种调整会导致个人账户余额更快用完。余额用完也只是数字清零,实际领取的金额和保障力度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国家不仅考虑了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还在逐步完善针对高龄、疾病等特殊情况的补充保障措施。可以说,这锅饭始终热乎着。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退休人员都能完全依赖养老金生活呢?从目前来看,养老金替代率(即养老金占退休前收入的比例)在我国大约为45%,虽比一些发达国家低,但对基本养老仍然有很强的保障力。对于收入较高的人群,合理规划补充养老储备是必要的选择。

结尾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139个月只是养老金计算的一个参数,跟养老金发放的月数没有任何的关系。

这一制度从设立之初,就体现了国家对于老龄化社会的前瞻思考,更是对退休人员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建立起覆盖面广、保障性强的体系。

从年轻时缴纳的每一分钱,到退休后领到的每一份养老金,背后都有一套精密的制度支撑。这样的安排不仅是一种技术考量,更是一种制度自信。

养老金不仅关乎个人晚年的幸福感,也映射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社会责任。正因为我国政府的坚实承诺,才让每一位退休人员都能安心享受晚年的宁静与保障。这不仅仅是一份经济支持,更是一份长久的生活安全感。

未来,在养老政策进一步优化的过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活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养老保障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长途旅行,而这趟旅程的意义就是让每个人在终点之前,都能过上安心舒适的生活。这是国家的责任,也是我们对未来的信心之源。

信息来源:

新浪财经2024-06-18:养老金,一定要这么算!

平安湘潭2024-11-15 :为什么养老金计发月数是139个月?领完139个月就没养老金了吗?

上观新闻 2024-10-21:基础养老金是怎么算出来的?

1 阅读:783
评论列表
  • 2024-12-12 22:57

    企业职工60岁以后还能干得动吗

  • 2024-12-12 22:39

    那退休没享受几年人不在了的怎么办,补发到139个月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