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年,35岁的常茂暴死于广西龙州。得知消息后,朱元璋大为伤感,亲命礼部南下安葬他的尸首。然而礼部官员刚抵达龙州,就被告知“常茂诈死”。
朱元璋听闻常茂“诈死”后,当即大怒,派遣杨文、韩观急赴龙州,调查此事。三个月后,杨文上书朱元璋,道:
“我二人昼夜寻找,没有发现常茂诈死的痕迹,他应是死了。”
然而,根据《恭城县志》记载,常茂的确是诈死。他蒙骗了宠他20年的朱元璋,隐居桂林,繁衍生息。在当地,有一个偏僻的村子,名叫常家村,他们就是常茂的后代。
那么常茂为何要诈死?他与朱元璋的关系如何?他究竟是如何瞒过朱元璋的呢?

“将二代”常茂
说起常茂,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常遇春。
常遇春是安徽怀远人,早年跟随和州的刘聚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然而,刘聚胸无大志,与常遇春的追求不同。抢掠和州时,常遇春与朱元璋产生了联系,被任命为开路先锋,并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了盖世功勋。朱元璋曾说:
“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对于常遇春,朱元璋可谓是又爱又“恨”。对于常遇春的果敢坚决,朱元璋是相当认可的。但在另一方面,常遇春的“嗜杀成性”又让他恨铁不成钢。
对于朱元璋,常遇春也表现出不徇颜面的态度。众所周知,朱元璋一直视手下大将为威胁帝位的劲敌。其中,徐达低调内敛,从不与朱元璋争吵。可常遇春不同,他丝毫不顾及朱元璋的颜面,因此朱元璋对他有些“畏惧”。
然而,徐达北伐时,常遇春却病逝于柳木川,让朱元璋抱憾终身。

洪武三年,朱元璋册封功臣,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将他年仅15岁的长子常茂晋封为郑国公,与徐达、李善长、冯胜、李文忠、邓愈并列六公爵。
和常遇春一样,冯国胜、廖永安也战死于封爵之前。然而朱元璋却没有将他们的子孙封侯晋爵,可见朱元璋对常遇春的宠信。他支持常茂,不光是单纯地对常遇春有个交代。早在朱元璋开国之前,他就已经为将来做好筹划。
原来,常茂的姐姐常氏与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同一天出生于和州陈迪家。因此,朱元璋与常遇春为他们的儿女自小就定下了娃娃亲。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后,十三岁的朱标被立为太子,而常遇春的长女就成了如今的太子妃,未来的皇后了。
以朱元璋拉拢功臣子弟的性格,必然不会让朱标在外没有一个可以值得依靠的姻亲。故而,选择年幼、没有功勋的常茂为郑国公,对巩固朱标的地位,百利无一害。
然而,在巨大的富贵面前,常茂迷失了自己。他不习武事,不学兵法,四处游荡,享受生活。朱元璋为了培养他,给予他多次立功的机会,可无论是跟随汤和伐蜀,还是与冯胜北伐,常茂都没有立下任何功劳。
在大明后起之秀中,常茂远远不如徐达的儿子徐辉祖、邓愈的儿子邓铭,甚至连好高骛远的李景隆都略胜于他。

无能的常茂
1382年,朱元璋再次送给常茂一个立功的机会,派他跟随沐英南征云南。作为开国六公爵之一,常茂的爵位远高于沐英等人,可他的职位却屡屡屈居于众人之下,慢慢地就形成了不满的情绪。被负面情绪笼罩的常茂眼高于顶,却不良于行,终究难成大事。
北元太尉纳哈出在漠南露出形迹时,朱元璋亲命冯胜领兵20万北征。作为冯胜的女婿,朱元璋的爱将,常茂自然也不会缺席。
然而,常茂的老毛病又犯了,他自认为自己是郑国公,爵位远在傅友德等人之上,因此对冯胜重用傅友德等人极为不满。而冯胜作为他的老丈人,对这个“扶不起的女婿”也怀揣着不少怨气。

不久后,朱元璋通过近臣劝降了纳哈出,令他前往冯胜军中请降。当时,纳哈出反复无常,既接受冯胜派遣的乃刺吾劝说,又耍小心眼,要跟冯胜扳手腕。暴怒之下,冯胜派遣蓝玉奇袭纳哈出,由于蓝玉是常茂的亲舅舅,故而冯胜将惹人厌的常茂仍在了蓝玉军中。
蓝玉脾气不好,秉性骄狂,常茂在他麾下失去了往日的傲慢,只能乖乖地做一名别将。在蓝玉击败纳哈出后,纳哈出终于决定,面见蓝玉,商量投降的事宜。
对于大明来说,北征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纳哈出的二十万大军,无异于斩断了北元的臂膀。然而,酒酣正浓时,蓝玉竟脱下自己的衣服,强行让纳哈出穿上。作为蒙古人,纳哈出接受不了蓝玉的“友情”,执意推让,二人一来二去,竟弄得宴会极为尴尬。
当时,纳哈出不断跟手下用“蒙语”交流,脸色逐渐凝重。而参加宴会的常茂麾下有一位略懂“蒙语”的将军,竟误认为纳哈出想要逃跑。常茂情急之下,拔出宝剑,就要砍杀纳哈出。

常茂的举动将到手的“和平谈判”完全摧毁,因此冯胜对他恨之入骨。在奏报给朱元璋的军情中,冯胜将常茂批评的一无是处。而常茂也不甘示弱,他跟随冯胜多年,掌握了他不少违法乱纪的事情,也趁机向朱元璋揭发。一时之间,翁婿二人成了整个大明的笑话。
1387年,朱元璋夺去了冯胜的兵权,削除了常茂的勋爵,将他们二人召回南京,公开审理。然而不久后,冯胜官复原职,常茂却被朱元璋外放广西龙州。一桩边塞大案,以常茂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诈死
抵达龙州后,常茂仍旧不老实。他多次辜负朱元璋的重托,此次前往龙州,依旧是朱元璋锻炼他的目的,可常茂利用自身的名声,勾搭当地土官赵贴坚的妻子黄氏,并与赵贴坚的侄子赵宗寿争权。
而更匪夷所思的是,常茂竟纳黄氏的女儿为妾,公开与赵宗寿叫板。没过多久,赵宗寿就被逼得兵变谋反,与朝廷对抗。
赵宗寿谋反作乱的消息传至南京,朱元璋大为震怒,他万万想不到,常遇春的长子竟是一块扶不上墙的烂泥。在李善长案爆发后,朱元璋下令将常茂召回京城。作为李善长的土地,常茂自知此去有来无回。可在回返京城的路上,35岁的常茂竟然服毒自尽了。

常茂的死让朱元璋极为伤感,他虽怨恨常茂,可尚未到刀兵相见的程度。看在常遇春的面子上,朱元璋亲命礼部前往广西,安葬常茂的遗骨。然而,令朱元璋震惊的是,礼部官员抵达龙州后,竟得知“常茂诈死”。
众所周知,“欺君之罪”是要满门抄斩的。常茂的举动俨然不是一个顽皮的孩子所为,他已经成了祸乱大明规章制度的“搅屎棍”。朱元璋立刻派遣杨文、韩观前往龙州,探查常茂诈死的消息。可是,无论杨文、韩观怎么查,都没有发现常茂诈死的痕迹。故而,“常茂诈死”一说,被朱元璋视为无稽之谈。
其实,杨文、韩观并未找到常茂的尸体,他们只是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上报给朱元璋,至于常茂死没死,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常茂死后”不久,广西恭城就冒出了一个常家村。在常茂生前,他是没有儿子的。而常家村的长辈们,却以常茂为祖,世代供奉。毫无疑问,常茂在当年玩了一招金蝉脱壳之计,利用诈死骗过了朱元璋。而他也依靠多年来的俸禄、掠夺,在人烟罕至的恭城建立一个自己的“小家园”,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亲爹死的早没人教,都怪胡青牛
看起来是一个混不吝,其实是聪明人,否则就是个死。
可惜了,常十万,
单田芳的评书里常茂很历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