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香港旅游时,觉得城市很旧但是莫名的高级?

小石头说趣事社会 2025-01-17 19:32:57
为什么在香港旅游时,觉得城市很旧但是莫名的高级?

也说

其实就是西方人描绘香港经常用的“赛博朋克”感觉。

不少老外都特别喜欢“东京”和“香港”,觉得非常符合他们心目中“未来都市”的感觉,意味不明(对西方人)的中文标语、霓虹灯,夹杂在纷乱建设的密集现代化都市中。

说香港看起来很“旧”,因为香港最辉煌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香港是真正的“东方明珠”,“亚洲经济奇迹”,大部分的楼宇、交通,也都兴建在那个时代。

比如下图是维多利亚湾80年代的夜景。

如果对比当时的美国、日本、欧洲,也就是差不多的都市景色,甚至因为灯火密集度的关系,还没有这么好看。

夜景

白天

但下面的图片其实也是当时的香港。

只不过是经常被“赛博朋克”作品当作幻想素材的“九龙城寨”,也就是贫民集中居住的地方。

巨大而密集的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压迫、逼仄感。

但因为构成的主体,是人造的钢筋混凝土水泥结构,又有一种现代工业的“美感”。这种美感的来源是工业型巨物相对整齐的规格、直线边角、标准尺寸。

我们可以用一张其他的“都市楼宇俯视”照片来演示,让这种“破旧与现代化”“纷乱与整齐”的矛盾冲突感更明显。

拍摄地也是香港

这种“纷杂”与“有序”的违和感,还体现在香港的各处。

比如下图是一张香港夜景的照片。

充满了强烈RGB冲突色的霓虹灯、从上到下充斥视野的空间占据感,但同时又为了最大的展现,互相尽可能不遮挡的充分展示,形成了一种有限空间内,乱中有序地另类美感。

现代的香港夜景

下图是电影/游戏场景中的香港。赛博朋克感觉更鲜明。

AGC作品中的香港

而白天的现代香港,体现出来的是另一种气质。

这种气质很像不少幻想文学或游戏中的“蒸汽现代文明”。就是把已经落后现代的科技,发展到几乎极致,嵌入到生活中,仿佛是科技“加点”时候,点错了科技树,但持续走了下去。

比如下图,是白天的现代香港街道。英皇时期的有轨电车、天空的明线电线网络、烤漆色的电车车厢,两旁是老式的商住一体式建筑,配上中式传统的招牌、繁体字,有种打碎后融合的美感。

这种“违和感”还体现在街头的不少细节上。

比如下图,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商铺门口。但象征着中国传统的黑白八卦门头,配上顶部的英文,LED灯,以及四周的单车、汽车,让人彷佛置身游戏场景。

这个图则是一个常见的香港居民商业混杂区(拍摄于女人街)。

在内地很常见的密集楼宇和下方,搭建了商业的店铺而让街道更加狭小,但又因为玻管霓虹灯的照射呈现了粉红、蓝绿两种强烈的冲突色,形成一种“老式徕卡相片”的曝光质感。

老徕卡的相片色彩体现的蓝色偏粉、红色偏兰的独特风格。

所谓的“冲突高级感”可能还体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上。

不少香港人身上也有一种“冲突干”。他们并不像内地的新型经济城市,每个人都那么行色匆匆、急于搞钱、从衣着与行为上旧带着明显的“阶层”符号。

他们也不像内地很多老旧城市的城中村,居民大多是乡下进城打工的穷人,脸上的肤色、面容、衣服都能看出拮据。

他们更不像北京、上海等老牌城市的居民,带着一点天然的自傲、自信感觉,又对从小长大城市的改变,带着一点不屑、怀旧的复杂情感。

香港人体现出的感觉很像是一个“大型的公司”。在有限的空间、结构下,每个人安于自己的位置、现状,又在认真做着应该做的事情。和这个城市很好的融合为一体。

哪怕所处的位置很狭小、窘迫,也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高雅”感。怡然自得。

这种感觉体现在外人眼中,就成了一种类似“文化自信”的高级感。

这个“文化自信”是在遍地英文的环境中,有些老人依旧恪守着过去百年的传统、文化。哪怕经历了英皇和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和洗礼,也没有被冲刷掉。这个“文化自信”和内地的互联网环境下文化自信又不太一样。更像一种倔强和坚持,仿佛忘了这些就彻底没了民族血脉里的某种重要的东西。

哪怕老先生拿着如今没人看的报纸,穿戴着十几年前的服装,坐在有上百年门头的店铺里,吃着的是方便面+煎火腿的没营养午餐,但给人的感觉依然丝毫从容不迫,仿佛江湖大佬。

香港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把二百年的历史、三四种文化、五六个阶级、七八个国家的人,塞入了一个只有小县城大小的面积里面。

出现的效果就是所有场景都体现着一张说不出来的矛盾和冲突感。每一刻你都感觉这个城市很破旧,下一刻你又觉得它是在演绎一种非常前卫的人类发展模式。

非要用一句话形容,香港给人的感觉是——

很中国,又很世界;很潮流,又很守旧;很工业,又很复古,一个神奇的地方。

要用更直观的视觉来形容,就像是看到了几位时尚的老人在麻将桌上玩21点。

以下照片都是国内拍摄,但未必是香港。



0 阅读:2

小石头说趣事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