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2025年气象小标兵”重庆赛区(低龄段)启动仪式暨气象科学教育共建试点单位签约仪式在重庆两江新区金山学校盛大举行。来自全市教育、科技、气象领域代表汇聚一堂,围绕“气象科学启蒙未来,雏鹰展翅共护蓝天”这一主题,共话青少年气象科普教育新路径,共绘气象科学教育新蓝图。
去年冬月,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印发关于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小学)第一期培养方案的通知,正式拉开“雏鹰计划”的帷幕,旨在实现“让科学知识走进课堂、让科学精神扎根童心”的美好愿景。如今,随着金山学校与气象共建单位签约,“政—校—研—企” 协同育人的创新范式这一蓝图正从纸上跃入现实。
气象科普进校园,“雏鹰计划”正启航
启动仪式在金山学校啦啦操队活力四射的表演中拉开序幕,孩子们灵动的身姿仿佛天空中自由飘动的云朵,充满生机与活力。
金山学校党总支书记徐龙海在致辞中表示,作为重庆市首批试点单位,学校将与专业机构在校园气象站创建、特色气象科学课程开发以及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等气象科学教育项目上开展深度合作。学校将全力投入共建工作,致力于打造气象科普教育特色品牌,助力学生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茁壮成长,为社会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徐龙海 重庆两江新区金山学校党总支书记
重庆市气象局朱健峰主任强调,气象部门通过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在应对极端天气、提供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利用气候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他希望借助“气象小标兵”等项目,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增强环保意识,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朱健峰 重庆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教研员候玉桃指出,跨界合作对于赋能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气象科学教育示范校的签约,标志着校企四方联动的全新教育模式正式落地,不仅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更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成功范例。
候玉桃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教研员
两江新区科创局创新中心副主任梅芳提到,气象科普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防灾减灾意识方面至关重要。新区科创局将全力支持气象科普教育,推动气象科普与学校课程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梅芳 两江新区科创局创新中心副主任
在各界人士的见证下,重庆舍特气象应用研究所所长周浩、金山学校党总支书记徐龙海、趣无界文化公司总经理谭令作为三方代表,共同签署了气象科普教育示范校共建协议。重庆市气象局减灾处副处长方丽、两江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马永正、渝北区气象局副局长宋华出席仪式,市教科院科学教研员邵发仙、两江新区教育局科学教研员王江东、综合实践教研员张杭美进行现场指导。这一签约仪式标志着政校企三方在气象科普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正式开启。
科技赋能新体验,沉浸课堂探气象
活动现场,“智慧气象科普舱”的揭幕成为一大亮点。这座配备5G技术的移动教育基地,能够模拟台风眼穿越、龙卷风生成等12种气象现象,让金山学校的学生们在虚拟现实中亲身感受风云变幻。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借助科技手段,打破时空限制,让青藏高原的雪花与长江流域的梅雨在重庆的课堂上“相遇”。人工降雨装置车前,孩子们排起长队,饶有兴致地聆听工作人员讲解如何通过控制云层温度、凝结核密度等参数实现“云端种雨”的科学原理。
四年级2班的刘镒睿同学在工程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了双翻斗雨量器。他兴奋地说:“这个看似简单的装置实则暗藏玄机:每听见‘咔嗒’一声,就是降雨触发翻斗切换。磁控开关通过电磁感应精准计数,我们就能知道又收集了0.1毫米的降雨量!”此刻的他,俨然是一名专业的小小气象观测员。同班的雷锆丞同学则对着风速风向仪侃侃而谈:“这个三杯式传感器能实时监测气流动态模型。当风速过大,系统就会自动向果园发送大风预警,帮助农民伯伯提前为果园护防。” 同学们通过车载大屏幕,清晰地看到气象大数据如何从仪器上的脉冲信号转化为守护万家的防灾盾牌。正如气象专家所说:“每一朵云彩都承载自然的密码,每一次观察都是与地球的对话。”此次活动,让气象科学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有力工具。
多元协同齐发力,科学教育谱新篇
仪式上,重庆气象学会科普专家叶钊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天有可测风云》课堂。。当大屏幕亮起重庆主城区的实时卫星云图,叶老师轻点空中悬浮的积雨云全息模型:“看!这些棉花糖般的云朵里藏着暴雨的‘摩斯密码’——卷积云若鱼鳞密布,是晴好天气的预告;而钩卷云如飞鸟展翅,往往预示着锋面将至。”这场融科学之真、艺术之美的沉浸式讲座,让气象智慧如嘉陵江水般浸润着孩子们求知的心灵。
在金山学校,跨学科教育正在蓬勃开展。当科学课上的季风探秘与语文课的物候解码相遇,美术课的数据可视化与气象学的数字密码碰撞,一场跨学科教育的精彩篇章正在上演。接下来,气象观测活动将收集孩子们的优秀作品,与金山学校科技节深度联动,登重庆市自然笔记大赛舞台,让笔记本里的稚嫩气象符号,化作闪耀的知识星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千古名句,如今正化作金山校园观测本上的雨滴刻度,让科学不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的仪器中,而是成为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云朵的生动实践。金山学校的孩子们在教室墙上绘制的天气日历,未来或许将成为智能城市的重要参考。在巴渝大地,科教的甘露正滋养着幼苗,待春风拂过,将涌现出无数观云识天的少年,为气象科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