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过去的不堪就不能造就一个人的精彩人生呢?《心居》里的冯晓琴,用行动告诉我们这是可以做到的。
"不晚"养老院,听着就让人感到温暖。没有人想到,这竟然是冯晓琴在失去丈夫后一个人独立开创的事业。没有人看好她,但她最终成功地做到了。
创业这件事,她可是游刃有余。她在寻找合作伙伴展翔时,清楚明白地将利弊摆在台面上:"养老行业虽有风险,但机遇也大。
这操作,与传统印象中的耍小心机的女人不太一样,反而更像是一个江湖气十足的人。
要说最能体现她性格的,就不得不提张老太那3000块钱的事情了。在他人眼里,她就像是一个“贪财”的人。毕竟,一个年过八旬的癌症老太太,跟她最亲近,钱不见了,第一个怀疑的肯定是她啊。
实际上,这是张老太自己设计的一个局,目的是考验自己的老伴。
顾清俞那个大姑子态度坚决,当面就指责她私自拿了张老太的钱。如果换成是别人,早就跳起来破口大骂了。但是冯晓琴却不一样,她安静地等待着张老太留下的笔记本揭晓真相。
最后张老太离开后,她把钱和首饰原原本本地还给了张老头。
实话实说,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冯晓琴确实并不太受人喜欢。她曾经赚过来路不明的钱,也做过传销,年轻的时候还因为各种事情进过局子。
但她其实并不是一个坏人。
这就是人生啊,并不是所有故事都非黑即白。冯晓琴这个角色,用她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生的精彩,往往藏在那些被人误解的时刻里。
她可能并非最完美的人,但她是最真实的存在。
我觉得,《心居》的一大遗憾就是没有充分展现冯晓琴这个角色的丰富层次感。连顾清俞都无法理解她,因此很多观众可能也错过了冯晓琴身上最感人的一面——她在命运面前从未低头,却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方向。
冯晓琴的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她15岁那年。这一年,她经历了许多同龄人难以想象的事件。
她从小就不是个安分的人,是典型的假小子性格,带领一群人跟小男孩打架都不带怵的。学习?那更是不可能,书本什么的完全提不起兴趣。
农村的孩子们,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这本来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但是,14岁那年,她和同学一起玩耍,结果却错误地尝试了"禁果"。结果呢?那个男同学直接选择了转学逃避,留下她一个人独自面对现实。
这位15岁的女孩已经做了妈妈,这样的年纪在现代社会几乎难以置信。
让人意外的是她爸妈的反应。换成一般家庭,可能会把天都掀了,但她爸妈却是出人意料的冷静,带着她出去躲了大半年。再回来时,那个孩子已经成了家里的"三弟"。
品味一下,这操作可是超乎寻常。不仅解决了孩子的身份问题,也为冯晓琴的未来留住了希望。
冯晓琴从父母那里所接受到的智慧与胸怀,深深地影响了她后来的处事态度。
16岁的她只身一人闯荡大上海,你能想象吗?她是一个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农村姑娘,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她闯进了繁华的大上海。
没有任何技能,也没有任何人脉关系,她就是这么坚持着。
后来遇到顾磊,也是巧合。当时她再次怀孕,顾磊是个老实人,毫不犹豫地娶了她。这场婚姻让她获得了上海户籍,也找到了人生的重心。
回头看看她的这段经历,就像在看偶像剧的剧本:15岁就生了孩子、16岁就在北漂(其实是沪漂)、最后还嫁给了一个城市家庭。但真实的人生怎么可能有这么多戏剧性呢?冯晓琴就是在这经历的风雨中,一点点把自己磨练成了现在的样子。
但真实的人生怎么可能有这么多戏剧性呢?冯晓琴就是在这经历的风雨中,一点点把自己磨练成了现在的样子。
因此,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他们永远无法理解冯晓琴为什么后来能在上海站稳脚跟。她所谓的“心机”,不过是生活教会她的求生本能罢了。
就像她自己说的,人这辈子的时间很短,能不浪费就不浪费。这话听起来像是在说别人,但实际上她自己也是如此。
15岁那年的意外没有使她被打倒,反而让她更早地学会了在这个世界上好好生存。
不得不说,冯晓琴的确是个狠人,来到上海后的经历,简直是现实版的“职场进击战”。
刚到上海的时候,她对很多事情都不太了解,然后被人忽悠去当模特站台了。这个模特的工作并不光鲜亮丽,她的任务就是在商家需要的时候站出来撑撑场面。
她个子不高,臀部还比较大,穿上旗袍站在台上,感觉真的不太好看。
最后的结果是,在台都还没走完的时候,警察就找上了门。原来这个商家涉嫌非法集资,而她这个“站台女郎”被直接请去喝茶了。
这还不是最惨的,后来去了保险公司上班,可是干了好几个月却一直没有发工资。然后公司倒闭了,直接跑路了。她怎么能忍?直接就去公司找他们要钱,结果还跟保安打了一架。
因为一时冲动,她抄起砖头就砸向保安,导致保安缝了十几针。这一闹,她被关进去两周,还赔偿了医药费和误工费。哎,这脾气,真的是不当当的。
最离谱的还是那次传销。她没敢告诉顾磊,而是偷偷摸摸去卖减肥药。更让人无语的是,她连自己家奶奶都忽悠进去了,还拿出老本钱一起干。两个人双双被抓,关了好几天。
冯晓琴这人真的很有一套,她把该拿到的钱都弄到手了,也没少分她的那一份。她居然在传销这个大坑里还能不吃亏,这种本事可不是谁都有的。
从这些经历可以看出,冯晓琴的求生欲很强,是那种敢于折腾的人。她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全身而退。这样的求生欲,就像是打工人血泪史的一本教科书。
这段经历告诉我们,即使人穷志不能短,但智商一定要在线。冯晓琴能够在上海立足,靠的就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和总结教训的悟性。
她把曾经遇到过的坑,都变成了今后做人做事的经验。
有人说她精明,有人说她世故。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如果她没有这样的性格,还能在大上海活下来吗?
顾磊的离世对冯晓琴来说如同晴天霹雳,她瞬间从有依靠的少妇变成了单亲妈妈。这使得顾家人对她的防备加深。
说实话,顾家人的态度不能说他们是错的。因为冯晓琴嫁进门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她是为了上海户口才嫁过来的。
在顾家,大姑子顾清俞对她心存芥蒂,公公也不信任她,导致她在这个家庭中感到无助和孤独,像个局外人一样。
有意思的是冯晓琴这人,不和你硬碰硬,该做的事一点都没落下。给公公奶奶做饭,接送孩子,家务活都是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操作,看明白的人都知道:她是用实力让顾家人认可她。
后来创办"不晚"养老院,更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史老板想走捷径,给她一张卡想收买她。但换做别人,这送上门的好处费不拿白不拿。
冯晓琴竟然没收一分钱,还把卡原封不动地退回去了。这波操作,真是给顾清俞好好上了一课。
她不傻。她看得出自己的处境:孤立无援,绝不能让人抓住把柄。所以无论多艰难,她都会坚守底线。
有些时候,不去贪小便宜反而是更大的精明。最绝的是,在这种困境下,她还给姑姑送去了五万块钱救急。要知道,顾磊都不在了,她完全可以撒手不管的,可她却二话不说就把钱送去了。
所以说,冯晓琴这个角色太真实了,她不属于那种圣母白莲花的类型,该精明的时候一点不含糊,但在关键时刻,她比谁都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这大概就是生活教给她的智慧:想要生活得硬气,就得先把自己的路走直了。顾家人不待见她?不要紧,时间会证明一切。
冯晓琴从来就不是那种只靠别人嘴上的认可而活着的人。
尽管冯晓琴表现出了很多“精明”之处,但最打动人心的还是她骨子里那份真挚而深厚的善良。
你看她跟展翔谈合作,明明可以说些好听的,画大饼。但是她没有这样做,反而把所有的优缺点都摆在台面上,直接跟展翔坦白养老院存在的风险和可能会赔钱的情况。
这种实在劲儿,在当今的商场上实在是太罕见了。
我们再来说说那五万块钱,姑姑是个寡妇带孩子,生活原本就不宽裕。但当姑姑生病时,她毫不犹豫地把钱打过去。
这操作,说她傻吗?不傻,她只是懂得什么叫做"该做的事"。
"不晚"养老院开张以来,员工们纷纷夸赞冯晓琴的真心实意。她待人真诚,不是那种表面功夫。在这个时代,能让一帮打工人由衷称赞的老板,实在是不多见。
最令人感动的是张老太的事情。那3000块钱的"戏",实际上是她在临终前特意安排的。为何偏偏信任冯晓琴呢?那是因为张老太深知,尽管冯晓琴非常精明,但她有一个底线,即绝不会昧着良心做事。
冯晓琴说过一句霸气的话:"该拿的我一分不会少,不该拿的我一分也不会拿。"这句话不仅展现了她的豪气,也道出了她最朴实的处世哲学。
你觉得她聪明吗?我觉得她很聪明,而且聪明在做事的时候做得非常到位,不需要投机取巧,而且也不会让自己吃亏,也不占别人的便宜。
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明态度,才是最为难得的。
因此,在《心居》中,冯晓琴的善良并不是一眼就能够轻易看到的。她的善良隐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例如为公婆做饭,照顾孩子,对员工真心诚意,拒绝接受不应得的好处。
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里,她既没有做冤大头,也没有昧着良心。她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善良,实际上是最硬核的生存法则。
回头看《心居》中的冯晓琴这一角色,她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并非非黑即白。冯晓琴的经历也许不那么“光鲜”,但她的善良和坚韧,却是真正的财富。
她从15岁生子,到在上海打拼,再到开办养老院,都用实力证明了一个观点:并不是所有的“精明”都让人讨厌,也不是所有的“心机”都需要批评。
有时候所谓的精明,其实不过是生活教会我们的自保;而所谓的心机,可能不过是善良的另一种表达。
《心居》这部剧最应该好好讲述,却被忽视的故事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在命运的重压之下,如何坚守底线,并活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