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再到规培,一个环节都不能少,而过程之中所要面对的压力和挑战更是常人不可想象,尤其是那些科研型的医学人才,如果没有强大的身心来支撑,估计很难扛下去。
所以,社会上也普遍有一种观点,大家从来不羡慕和嫉妒医学人才拿高薪,因为那都是他们应该得到的,而且以目前的水平来说还远远不够。
可这都只是物质上的平衡,他们所背负的压力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近日,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贾原博士、教授突然离世,引发舆论关注,但如果不是生前好友发文透露消息,估计没有人知道这位医学人才就这样离开了世界。
据贾原教授的好友消息,11月30日举行了追悼会,言辞之中流露出了很多伤感,也透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好友认为贾原教授太善良了,一直不知道拒绝别人,无论是谁的事情,都来者不拒,竭尽所能,即便是身体出现了问题也不在意。
另外,在贾原博士去世后,其“服侍”的那些人并没有出席葬礼,这让贾原的好友无法接受。
还有一句话也值道关注,“未等到生物治疗开花结果”,说明贾原博士生前是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并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努力,遗憾的是没有等到最终的成果。
贾原教授的好友最后发声,希望贾原在天堂不要再拼了,累了就好好歇歇……
而对于贾原博士去世的真正原因,是“突发心梗”,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贾原好友为何痛心疾首,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劳累往往是这类疾病的罪魁祸首。
让人痛心的是,贾原博士出生于1983年,现在也不过是41岁,目前是医院肿瘤中心及细胞生物实验室负责人,属于生物免疫治疗领域的高端人才。
据公开的资料显示,贾原曾经发表过37篇研究论文,在他的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这些成绩的背后往往都是劳累与付出。
科研、门诊、学术会议……,大量的工作让这些医学人才失去了关注自己身体的机会,也没有任何时间去放松和自我调节,根本无暇顾及自己。
从表面上看是“拼命三郎”,但很多工作都是被推着往前走的,不得已而为之,谁不想放松下来,休息休息呢?
和朋友日常沟通都显得时间紧张,会议一直开到晚上7点多……
贾原博士在网络上的最后一次露面是11月21日,为大家做干细胞知识科普,谈免疫治疗的前瞻性研究,在这段视频中,他依然精神抖擞,看不出任何异样。
可是谁能想到几天后突发心梗了?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年轻人也同样要注意劳逸结合,别看平时什么问题都没有,一旦劳累过度,什么问题都可能会出现。
记得清华大学有一句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现在看来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医学人才培养难度极大,40几岁才是学术和科研真正起步的时候,如果此时出现健康问题,无疑是人才培养的巨大损失。
这种损失不仅仅是家庭的,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更是全社会的。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呼吁青年学者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注重休息与放松、加强体育锻炼、学会管理情绪和定期体检等;另外一方面,也呼吁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多关注青年学者的健康,多给予他们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