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代之前,来中国读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很少,尤其是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更是极其罕见!
不过,有一位名叫麦柯尔·兰可的伦敦小伙子,居然在1975年的时候,就来到上海的复旦大学留学,他就读的专业是中国汉语。
这位英国留学生,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感兴趣,还是一名摄影发烧友。当时的中国摄影爱好者,还在使用黑白胶卷,而这名来自英国的小伙,居然已经拍彩色胶片了。
下面,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英国留学生麦柯尔·兰可镜头中,1976年的“老上海”到底是什么样子?
充满时代感的一张照片,就像电影中的画面一样,这就是70年代的上海典型风貌。
1976年,上海居然已经可以买到电视机了,真的是领先全国。不过,还只是9寸和12寸的黑白电视机。
1976年的复旦大学老校门,简洁、古朴又不失厚重,充满了那个年代的气息。
1976年的上海人,在看什么电影呢?这是当时的街头电影海报,可以看到《智取威虎山》《沙漠的春天》。
70年代的上海,还没有摩天大楼,即使有一些高层楼房,也还是30年代留下来的。这是当时的上海第一高楼——上海国际饭店,只有80多米。
东方明珠、金贸大厦,这些超高建筑要到90年代才有。照片中是上海第二高楼——百老汇大厦,至今仍在使用。
陕西南路,有一家名叫红房子的西餐厅。当时的名称比较土气,把西餐厅叫作“西菜馆”。
1976年的上海音乐学院,校园建筑大多比较低矮,有不少是西洋风格的。
70年代的上海街头,没有红绿灯,也没有人行横道。看不到轿车,但很多有轨电车。
那个年代的上海,根本不会堵车,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慢。
70年代的上海,道路真的非常宽阔,还能看到戴草帽、拉板车的农民。
1976年的南京东路,自行车、无轨电车、行人,一片繁忙的样子。
英国留学生,从高处俯拍了一张照片,当时的上海没有太多高楼大厦。
70年代,福州路的一个西式钟楼,这是正广和洋行旧址,在当时算一个超高建筑。
虽然上海以追求时髦著称,但70年代的上海人,也还在穿中山装,没有发现穿西装的人。
在黄浦江边,很多穿中山装的上海人,在一艘豪华游轮附近,欣赏江边的美丽风景。
1976年的黄浦江,既有现代大型游轮,也有传统的舢板帆船。
以上就是英国小伙麦柯尔·兰可,于1976年拍摄的彩色老上海。这位精通中文的英国人,于2017年去世,享年67岁。不过,他曾在2015年再次来到上海,看到四十年前的此情此景,非常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