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突通,这个在隋唐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他复姓屈突,字坦豆拔 ,出生于公元 557 年,是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之子,为奚族人,祖籍昌黎郡徒河县(今辽宁省锦州市),后居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生在这样一个名门武将家庭,屈突通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军事教育和熏陶,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屈突通从小就展现出了对军事的浓厚兴趣和卓越天赋,尤其擅长骑射,且对兵法武器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性格刚直坚毅,这种性格特质在他日后的为官和征战生涯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时,屈突通凭借祖荫踏入仕途,担任虎牙郎将,从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在任职期间,他公正执法,不偏不倚,逐渐崭露头角,后又逐步升迁为右亲卫大都督。
开皇十七年(597 年),对于屈突通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奉隋文帝杨坚之命,前往甘肃陇西一带巡查朝廷直属的牧群。这本是一项看似普通的任务,却因屈突通的刚正不阿,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在巡查过程中,他发现当地官员竟隐藏了两万多匹马,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朝廷的规定,也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屈突通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将这一情况如实上报朝廷。
隋文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在古代,马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尤其是对于一个王朝的军事力量而言,马匹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这些官员隐藏如此数量巨大的马匹,无疑是对国家的背叛。隋文帝当即下令,要将涉事的包括太仆卿慕容悉达在内的 1500 人全部处斩。然而,屈突通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深知人命关天,虽然这些官员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但如此大规模的杀戮,实在过于残忍。于是,他挺身而出,向隋文帝进谏:“人的生命至关重要,人死不能复生。陛下以仁爱治理天下,怎能因为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这么多人呢?”
隋文帝听后,更加生气,厉声呵斥屈突通。但屈突通并没有被皇帝的威严吓倒,他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提出愿意用自己的命,换取这一千多人的命。他的坚持和真诚最终打动了隋文帝,隋文帝冷静下来后,意识到自己的决定过于冲动,于是免除了众人的死罪,并表彰屈突通敢于忠言直谏,提拔他为右武侯车骑将军。
通过这件事,屈突通不仅展现了他的正直和勇敢,更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担当。他既维护了法律的公正,又保全了众多人的性命,赢得了朝廷上下的尊重和赞誉。这一事件也让他在隋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日后的仕途发展铺平了道路。从此,屈突通开始在隋朝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
隋朝忠臣,屡立战功大业九年(613 年),隋朝的政治局势风云突变,一场巨大的危机悄然降临。杨素之子杨玄感,这个在隋朝官场中颇具影响力的人物,趁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句丽之机,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造反。杨玄感此举,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打破了隋朝表面的平静,引发了轩然大波。
杨玄感出身名门,其父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元勋,在隋朝平定天下、扫除突厥威胁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且帮助隋炀帝杨广夺取太子之位,在隋文帝死后位高权重。然而,隋炀帝对杨素一族充满猜忌,杨玄感在朝中也因此难以施展才华,心中逐渐积累起对隋炀帝的不满。再加上当时隋炀帝对内修造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等工程,对外不断用兵,频繁的徭役和繁重的赋税使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杨玄感目睹这一切,心中的愤怒和野心被点燃,决定趁机起兵,试图推翻隋炀帝的统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杨玄感起兵后,迅速聚集了一批反隋势力,队伍不断壮大。他宣称 “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民之命”,试图以解救百姓为旗号来争取民心。由于他善于用兵,且占据了黎阳这一战略要地,一时间,隋军竟难以抵挡他的攻势。杨玄感率领大军进逼东都洛阳,洛阳乃隋朝统治的中心,百官云集,若能攻下洛阳,抓住百官家属做人质,无疑能占据上风,这也是杨玄感选择进攻洛阳的重要原因。
隋炀帝得知杨玄感叛乱的消息后,大为震惊,急忙从辽东撤军,回师救援洛阳。他深知洛阳的重要性,一旦洛阳失守,隋朝的统治将岌岌可危。于是,他立即调遣各路大军,全力围剿杨玄感。其中,屈突通奉命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驰援东都洛阳。屈突通接到命令后,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他毫不畏惧,毅然率领军队日夜兼程,奔赴洛阳。
在这场平叛之战中,屈突通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他率领军队与杨玄感的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多次击败叛军。在战斗中,屈突通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的指挥如臂使指,士兵们紧密配合,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他善于观察战场形势,总能及时发现叛军的弱点,并采取有效的战术进行攻击。在一次战斗中,屈突通发现叛军的侧翼防守薄弱,于是他果断率领一支精锐部队,从侧翼发起突袭。叛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顿时阵脚大乱。屈突通趁机率军冲锋,一举突破了叛军的防线,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随着各路隋军的不断集结,杨玄感逐渐陷入了困境。他的军队在隋军的围攻下,屡屡受挫,士气低落。此时,李密向杨玄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北上占据幽州,截断隋炀帝大军的后路,让大军缺乏粮食,不战自溃;中策是向西进军关中,占领长安,控制潼关,利用关中地区的有利地形对抗朝廷大军;下策是就近攻打洛阳,但洛阳是隋朝统治的中心,打洛阳胜负难料。然而,杨玄感却认为洛阳百官云集,如果攻下洛阳,抓住百官家属做人质,就能占据上风,所以他选择了下策。
但杨玄感的决策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在隋军的强大攻势下,杨玄感的军队逐渐抵挡不住。屈突通与宇文述、卫文升、来护儿等各路隋军紧密配合,对杨玄感形成了合围之势。隋军且战且进,一日内三胜。最终,在皇天原(即董杜原,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北)的决战中,隋军大胜,杨玄感仅率十余骑逃往上洛(今陕西洛南东南)。杨玄感自知大势已去,乃命杨积善将其杀死,起兵遂告失败。
屈突通因在平定杨玄感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被隋炀帝晋升为左骁卫大将军。这一官职的晋升,不仅是对屈突通军事才能的认可,更是对他忠诚的褒奖。屈突通在这场平叛之战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隋朝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他的英勇表现,让他在隋朝的军事舞台上更加耀眼,也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二)镇压农民起义隋朝末年,隋炀帝的统治愈发残暴,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在这种绝境下,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风暴迅速席卷全国。
大业十年(614 年),陕西、甘肃一带成为了农民起义的重灾区。尤其是延安人刘迦论,在雕阴(郡治上县,今陕西绥德)起兵反隋,自称皇王,建元大世,其众号称十万。他的起义军与稽胡刘鹞子义军相互呼应,势力迅速壮大,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隋炀帝任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发关中兵进讨刘迦论起义军。屈突通深知此次任务艰巨,农民起义军虽然装备简陋,但他们怀着对隋朝统治的愤怒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战十分勇猛。而且,起义军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熟悉地形,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屈突通并没有退缩,他凭借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开始了艰苦的镇压行动。
屈突通率领关中兵进至延安后,并没有急于进攻。他深知起义军士气正旺,且占据地利,贸然进攻只会徒增伤亡。于是,他采取了按兵不动的策略,这让敌军误以为隋军胆怯。为了进一步迷惑敌人,屈突通宣布要撤兵,放松敌人的警惕。同时,他暗中率兵前往上郡(治洛交,今陕西富县),准备给起义军来个出其不意。
刘迦论果然中计,他不明敌情,率部南进,距屈突通军七十里扎营,并分兵徇地。此时,屈突通见时机已到,乘其无备,夜简精甲袭之。在夜色的掩护下,屈突通率领精锐部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向起义军的营地。起义军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顿时陷入了混乱。屈突通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奋勇拼杀,斩杀刘迦论并起义军万余。此役,屈突通大获全胜,俘虏了老弱数万口。为了震慑其他起义军,他还于上郡南山筑京观,将起义军的尸体堆积起来,封土而成,以炫耀武功。
此后,隋朝廷政治日益腐败,各地农民起义不断,隋军则军无斗志,很多将领皆战死。惟有屈突通与农民军作战时非常慎重,他深知农民军的力量不可小觑,每一次作战都精心谋划,制定周密的战略战术。所以虽然他没有取得过大捷,但也从没战败过。他的这种稳健的作战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隋朝在关中地区的统治,延缓了隋朝的灭亡。
然而,屈突通的镇压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他的手段却极为残酷。他对起义军毫不留情,大肆杀戮,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压制起义军的活动,但也激起了更多百姓的愤怒和反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百姓渴望的是真正的变革和安宁,而屈突通的镇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坚守长安,对抗李渊在全国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隋王朝的统治已名存实亡。一些贵族豪强、地方官吏趁机起兵,割州据郡,称公称王,企图利用农民战争的战果,取隋而代之。在这种动荡的局势下,早有代隋之意的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也于大业十三年(617 年)五月在太原宣告起兵。
李渊在太原起兵后,迅速集结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他深知长安的重要性,长安作为隋朝的都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若能占领长安,无疑将占据战略上的制高点。于是,他以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负责太原事宜,自己则统甲士三万于晋阳誓师出发,并发布檄文,告谕尊立隋代王杨侑之意,实则是为自己的进军长安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面对李渊的起兵,隋朝朝廷大为震惊。代王杨侑急忙派遣屈突通前往河东,抵御李渊的进攻。屈突通接到命令后,深知自己肩负着保卫隋朝的重任,他毫不犹豫地率领军队前往河东,与李渊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在河东,屈突通与李渊的军队多次交战。李渊的军队士气高昂,且有李世民等将领的出色指挥,战斗力极强。但屈突通也不甘示弱,他凭借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与李渊的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在一次战斗中,李渊的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屈突通亲自率军迎战。他骑着一匹矫健的战马,挥舞着手中的长枪,冲锋在前,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的指挥如臂使指,士兵们紧密配合,一次次击退了李渊军队的进攻。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屈突通逐渐陷入了困境。李渊的军队在兵力和物资上都占据着优势,且不断有新的力量加入。而屈突通的军队则因长期作战,兵力损耗严重,物资补给也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屈突通不得不采取守势,试图坚守河东,等待隋朝的援军。
但局势的发展对屈突通越来越不利。李渊的军队在饮马泉大败隋军,又攻占了永丰仓。永丰仓是隋朝的重要粮仓,储存着大量的粮食和物资。永丰仓的失陷,让屈突通感到畏惧,他深知自己已经无法在河东抵挡李渊的进攻。于是,他让鹰扬郎将尧君素镇守河东,自己则退回长安,试图在长安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屈突通退到潼关后,被李渊部将刘文静阻截。潼关是长安的重要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屈突通深知潼关的重要性,他率领军队在潼关与刘文静的军队展开了对峙。在对峙期间,屈突通派部将桑显和偷袭刘文静,隋军初期进展顺利,连夺刘文静两个营寨。刘文静固守最后一个营寨,隋军则因为疲惫,暂停进攻。刘文静抓住时机,重新布置兵力,最终大败桑显和。
在这艰难的时刻,有人劝屈突通投降李渊。他们认为,隋朝大势已去,继续抵抗只会徒增伤亡,投降李渊或许还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荣华富贵。但屈突通坚决拒绝了这些劝降。他义正言辞地回答道:“我受大隋厚恩,怎么能贪生怕死,背叛大隋。” 他对隋朝的忠诚坚定不移,即使面对绝境,也绝不背叛自己的国家和君主。
此后,屈突通每天摸着自己的脖子说:“为了大隋,我早晚要挨上一刀。” 他以此来表达自己必死的决心和对隋朝的忠诚。他每天激励将士,告诉他们要为隋朝尽忠,与李渊的军队战斗到底。在他的鼓舞下,士兵们的士气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他们坚守潼关,顽强地抵抗着李渊的进攻。
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眷顾屈突通。李渊攻克长安后,尽获屈突通家属。李渊派人劝降屈突通,希望他能归降自己,为自己效力。但屈突通再次拒绝了李渊的劝降。他对李渊派来的使者说:“我不能为大隋而死,实在有愧于大隋呀。”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隋朝的愧疚和对自己未能尽忠的遗憾。
尽管屈突通坚守长安,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挡李渊的进攻。在隋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屈突通的命运也即将发生转折。他的忠诚和坚持,虽然未能挽救隋朝的灭亡,但却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和赞誉。
兵败被俘,归降唐朝在与李渊军队的对峙中,屈突通的处境愈发艰难。他的军队因长期作战,兵力损耗严重,物资补给也难以为继,而李渊的军队却日益壮大,士气高昂。尽管屈突通坚守潼关,顽强抵抗,但命运的天平还是逐渐向李渊倾斜。
随着李渊攻克长安,屈突通的家属全部落入李渊手中。李渊深知屈突通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品质,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派人劝降。然而,屈突通对隋朝忠心耿耿,坚决拒绝了李渊的劝降。他对劝降的使者说:“我受国家重恩,历事两主,怎能临阵脱逃,背叛国家。” 他的言辞坚定,毫不含糊,展现出了他对隋朝的忠诚和对自己信念的坚守。
为了表达自己必死的决心,屈突通每天都摸着自己的脖子说:“为了大隋,我早晚要挨上一刀。”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悲壮和无奈,但也透露出他的坚毅和不屈。他的这种忠诚和坚定,让他的士兵们深受感动,他们在他的鼓舞下,继续坚守阵地,与李渊的军队展开殊死搏斗。
然而,局势的发展已非屈突通所能控制。当他听说京城长安已被唐军攻破,顿时感到大势已去。但他仍不甘心就此失败,于是下令派桑显和镇守潼关,自己则率军东下,直奔洛阳,试图在那里寻找新的机会,继续为隋朝效力。
但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就在屈突通进军的途中,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桑显和竟然投降了唐军刘文静部。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屈突通的处境更加艰难。刘文静得知桑显和投降后,立即派他的副将窦琮等精兵和桑显和一起前去追赶屈突通。最终,他们在稠桑赶上了屈突通的队伍。
面对唐军的追赶,屈突通并没有慌乱。他迅速结阵拒敌,试图抵挡唐军的进攻。然而,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绝境,士兵们的士气也十分低落。唐将窦琮见状,便命令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前去劝降。屈突通看到儿子前来劝降,顿时大怒,他厉声喝道:“过去我们是父子,现在我与你是仇敌。” 说完,便命令部下一齐放箭射向屈突寿。他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但他的忠诚和信念让他无法接受儿子的劝降。
就在这关键时刻,桑显和心生一计。他久为屈突通的部下,对屈突通的部下的心思有所了解。于是,他在阵前向屈突通的部下大喊道:“京城已经被唐军攻破了,你们都是关西人,全家老小都在关西,你们还想到哪里去呢?” 这句话如同重锤一般,击中了士兵们的内心。他们意识到,隋朝已经大势已去,继续抵抗也没有意义。而且,他们的家人都在长安,如今长安已被唐军占领,他们又能去哪里呢?
屈突通的部下们听了桑显和的话后,纷纷放下了武器。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奈,他们知道,这场战争已经结束了,他们的命运也将从此改变。屈突通看到军心已经瓦解,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他感到无比的绝望和痛苦,他为自己未能尽忠隋朝而感到愧疚,也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悲哀。
在这绝望的时刻,屈突通下了马,面朝东南两次叩拜,失声痛哭。他遥对隋炀帝杨广说道:“臣已经用尽全力,还是导致了兵败,我并没有背叛陛下呀,这是天地神灵都可以作证的。” 他的哭声中充满了对隋朝的忠诚和对隋炀帝的愧疚,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这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的忠诚和信念在现实面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最终,屈突通被唐军俘虏。他的被俘,标志着他为隋朝效力的时代结束了,也意味着他将迎来新的人生阶段。他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他又将如何在新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效力李唐,建功立业武德元年(618 年),对于初建的唐朝来说,局势依然严峻。盘踞在陇西地区的薛举、薛仁杲父子,拥兵自重,对唐朝的西部边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薛举是隋朝末年的豪强,他在陇西地区势力强大,自称西秦霸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薛仁杲则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勇猛善战,妄图东进,与唐朝争夺天下。
为了消除这一威胁,唐高祖李渊任命李世民为元帅,率军出征,讨伐薛举父子。屈突通作为李世民麾下的一员猛将,也随军出征。在这场战役中,屈突通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品质。
在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术。他先派小股部队挑战,佯装败退,引薛军追击。薛举父子果然中计,他们率领大军追击唐军,进入了李世民预设的包围圈。此时,李世民一声令下,唐军伏兵四起,对薛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屈突通率领着自己的部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与薛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他挥舞着手中的长枪,左冲右突,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下。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士气大振,奋勇杀敌。
经过一番激战,唐军大获全胜,薛举父子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薛举在战斗中受伤,不久后便一命呜呼,薛仁杲则率领残部逃回了折墌城。李世民乘胜追击,将折墌城团团围住。在唐军的强大攻势下,薛仁杲最终被迫投降。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唐朝在关中地区的统治,也为唐朝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战后,众将都忙着争夺金银财宝,试图在这场胜利中获取更多的财富。然而,屈突通却与他们截然不同,他秋毫无犯,对那些财宝视而不见。他深知,战争的胜利是靠全体将士的共同努力,而不是个人的贪婪。他的这种清正廉洁的品质,赢得了李渊的高度赞赏。李渊听闻此事后,对屈突通称赞有加,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忠臣,予以重赏。
(二)讨伐王世充武德三年(620 年),唐朝的统一进程仍在继续。此时,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国号郑,占据了河南的大片土地,成为了唐朝统一全国的一大障碍。王世充原本是隋朝的官员,在隋朝末年的乱世中,他凭借着自己的权谋和军事才能,逐渐崛起,占据了洛阳这一战略要地。他在洛阳称帝后,野心勃勃,试图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与唐朝分庭抗礼。
为了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李渊决定派李世民率军讨伐王世充。屈突通再次随军出征,踏上了新的征程。然而,此次出征,屈突通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考验 —— 他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处于王世充的控制之下。李渊深知这一情况,他担心屈突通会因为儿子的安危而有所顾虑,影响战事。于是,他找到屈突通,询问他的想法:“东征的事情,如今想委托给你,但是你的两个儿子怎么办呢?”
屈突通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此行臣愿意作为前驱,两个儿子如果因此而死,那是他们的命,臣不会以私情妨碍公义。” 他的回答坚定而有力,展现出了他对唐朝的忠诚和对国家大义的坚守。李渊听后,大为感动,感叹道:“烈士为保全节操而死,我今天是见到了。”
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率领大军攻占了东都外围重地慈涧,王世充见势不妙,赶忙退保东都。李世民决定先扫清洛阳外围,然后再攻城。在这场战役中,屈突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屡立战功。在一次战斗中,李世民率五百骑巡视战场,至魏宣武帝陵时,突然被王世充所率万余步骑兵包围。王世充的骁将单雄信挺槊直逼李世民,情况万分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唐将尉迟敬德及时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落马,王世充军稍退。尉迟敬德护卫李世民杀出重围。此时,屈突通已闻讯率大队唐军赶到,他指挥着唐军,向王世充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在屈突通的带领下,唐军士气高昂,如潮水般冲向敌人。王世充的军队被打得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唐军活捉了其冠军大将军陈智略,斩首一千余级,俘排稍兵六千,王世充只身逃脱。
武德四年(621 年)正月,屈突通与赞皇公窦轨带兵巡营时,猝与王世充军遭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王世充的军队人数众多,且准备充分,屈突通和窦轨的军队交战不利。李世民得知消息后,立即率玄甲队驰赴救援。玄甲队是李世民麾下的一支精锐骑兵,他们身着黑色的铠甲,勇猛善战,战斗力极强。在李世民的带领下,玄甲队如同一把利刃,冲入了王世充的军队中。屈突通见李世民前来救援,士气大振,他率领着自己的部队,与玄甲队紧密配合,对王世充的军队展开了反攻。在唐军的猛烈攻击下,王世充的军队渐渐抵挡不住,大败而逃。唐军俘其骑将葛彦璋,斩俘六千余人,王世充逃回洛阳。
二月十三日,李世民移军青城宫,营垒还未修筑好,王世充就率领 2 万大军出洛阳方诸门,凭借旧马坊墙垣沟堑,依托谷水抵御唐军。唐诸将皆惧,面对王世充的突然进攻,唐军将士们都感到十分畏惧。然而,李世民却镇定自若,他登上北魏宣武帝陵观察敌情,见王世充悉众而出,遂抓住战机,命屈突通率步卒 5000 渡谷水进击,并令其 “兵交则纵烟”。屈突通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领 5000 步卒渡过谷水,向王世充的军队发起了攻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兵,屈突通见时机已到,令部下放烟。李世民见烟起,亲率骑兵南下,与屈突通合力奋击。王世充也率部殊死抵抗,其部多次被唐军冲散,又迅即聚合。双方激战半日,王世充被迫退兵。李世民纵兵追击,直到城下,斩俘七千人,趁势包围洛阳。王世充只得据城自守。
唐军将要围攻洛阳时,王世充见自己难以抵挡唐军的进攻,便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深知王世充若被消灭,自己也将唇亡齿寒,于是在武德四年(621 年)三月率十余万大军西援洛阳,进屯虎牢东广武山,并在板渚筑宫,与王世充相呼应,威胁唐军侧背。面对洛阳坚城未下、窦军骤至的危急情况,李世民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屈突通、萧瑀、封德彝等多数人认为:“我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王世充凭借坚城固守,不容易很快攻克,窦建德挟胜利之势而来,士气高涨锐不可挡,我军腹背受敌,不是好办法,不如撤退保守新安,以便等待时机。” 但李世民最终采纳了宋州刺史郭孝恪、记室薛收的建议,决定扩大战役范围,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法,以求 “一举两克”。他命屈突通随齐王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自己则亲率精兵步骑进驻虎牢。同时,李世民还将自己的卫兵半数兵力分给屈突通,以保护李元吉。
五月,李世民在虎牢之战中全歼窦建德援郑大军,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唐军主力旋即回师洛阳,王世充见大势已去,被迫于五月初九率太子、群臣等 2000 余人投降。这场战役的胜利,为唐最终统一全国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在这场战役中,屈突通表现出色,他的忠诚和勇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在战斗中不畏强敌,奋勇杀敌,为唐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后,屈突通论功第一,不久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守洛阳。
(三)玄武门之变与镇守洛阳武德九年(626 年),唐朝的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 —— 玄武门之变。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也对屈突通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李建成作为太子,得到了部分皇室宗亲、贵族以及一些保守势力的支持;而李世民则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在朝中拥有着极高的威望,麾下也聚集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足智多谋的谋士。双方为了争夺皇位,明争暗斗,互不相让。
屈突通作为李世民的亲信将领,坚定地站在了李世民这一边。他深知李世民的雄才大略,相信只有李世民才能带领唐朝走向繁荣昌盛。在玄武门之变中,屈突通积极参与其中,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协助他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一干心腹,在玄武门设下伏兵。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玄武门,准备上朝。当他们行至临湖殿时,察觉到了异样,想要返回东宫。李世民见状,立即率领伏兵杀出。李建成和李元吉惊慌失措,仓促应战。在激烈的战斗中,尉迟敬德射死了李元吉,李世民则亲手射杀了李建成。
屈突通在这场政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率领着自己的部队,负责控制玄武门的局势,防止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援兵进入。他的指挥如臂使指,士兵们紧密配合,成功地阻止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援兵。在战斗中,屈突通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的勇猛和忠诚,让李世民对他更加信任和倚重。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功登上皇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即位后,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们进行了论功行赏。屈突通因在政变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唐太宗的嘉奖。为了稳定洛阳地区的局势,唐太宗任命屈突通出镇洛阳。洛阳作为唐朝的东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屈突通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到任后,积极整顿地方秩序,加强治安管理,安抚百姓。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洛阳地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在镇守洛阳期间,屈突通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时刻关注着地方的动态,及时处理各种事务,确保了洛阳地区的稳定。他的治理能力和忠诚品质,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和赞誉。他的存在,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历史评价,后世影响屈突通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隋唐交替的历史舞台上,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隋朝,他是一位忠诚的臣子,为维护隋朝的统治,可谓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性格刚直坚毅,执法公正严明,对待违法犯罪之人,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都绝不姑息纵容。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使他在隋朝官场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众人的敬畏。在面对杨玄感叛乱时,他临危受命,毫不畏惧地奔赴战场。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信念,迅速组织起隋军,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的指挥如臂使指,士兵们紧密配合,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最终成功地平定了叛乱,维护了隋朝的稳定。这一功绩,不仅让他在隋朝的军事舞台上崭露头角,更让他成为了隋朝的中流砥柱。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屈突通虽然手段残酷,但他的出发点也是为了维护隋朝的统治。他深知农民起义的爆发,对隋朝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他不得不采取强硬的手段,试图将起义军镇压下去。然而,他的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压制起义军的活动,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隋朝统治的日益腐败,农民起义的浪潮越来越高,隋朝的灭亡也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当李渊在太原起兵,试图推翻隋朝的统治时,屈突通坚定地站在了隋朝的一边,与李渊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保卫隋朝的重任,因此,他毫不畏惧地率领军队,与李渊的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在河东,他与李渊的军队多次交战,凭借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一次次击退了李渊军队的进攻。他的忠诚和坚守,让他成为了李渊进军长安的最大障碍。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隋朝的大势已去,屈突通最终还是兵败被俘。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对隋朝忠心耿耿,坚决拒绝了李渊的劝降。他的忠诚和信念,让人为之动容。
后来,屈突通归降唐朝,他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唐朝,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忠诚和勇敢,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在浅水原之战中,他与李世民紧密配合,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成功地击败了薛举父子的军队,巩固了唐朝在关中地区的统治。在讨伐王世充的战役中,他更是表现出色,面对王世充的强大势力,他毫不畏惧,奋勇杀敌。他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处于王世充的控制之下,但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国家大义为重,不顾儿子的安危,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中。最终,他与李世民一起,成功地击败了王世充,为唐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论功行赏时,他排名第一,这也是对他卓越军事才能和巨大贡献的高度认可。
屈突通的忠诚和正直,不仅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和赞誉,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在隋朝时,对隋朝忠心耿耿,为维护隋朝的统治不惜牺牲一切;归降唐朝后,他又对唐朝忠诚不二,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的这种忠诚,并非是愚忠,而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正直,体现在他的为官之道和为人处世中。他公正执法,不偏不倚,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无论是在隋朝还是在唐朝,他都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为权力和利益所诱惑。
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屈突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画像被悬挂在凌烟阁中,供后人敬仰和缅怀。他的功绩和精神,成为了唐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激励着后世的人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努力奋斗。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贞观二年(628 年),屈突通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二岁。他的离去,让唐朝上下都为之悲痛。他的一生,是忠诚与勇敢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一生。他的功绩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