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神奇,每次看都会有新理解。
这本小说的现实之处,并不在于男女主的感情线,而在于涂苒和苏沫的变化成长线,而且是两条对照线。
小说里安排的陆程禹对涂苒的感情线,其实是作者所做的一个言情小说必备的“童话”部分。作者其实主要想讲的是女性在婚姻中从迷茫、困惑、无助、痛苦挣扎到冷静理智、淡然处事然后绝地求生的这么一个过程。她想强调的是女人太重情而男人太理智,所以女人总是更容易受伤的这样一种情况。所以如何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伤,那自然是不要把关注重点放在情爱上。提升自己关注自身,方能得到解脱。
苏沫是涂苒年少时的一面镜子,苏沫所展现的是未经历过父亲早亡的涂苒。心地善良,相信爱情。虽然涂苒经历了父亲早亡,早早变得成熟事故,可她在感情上还是一张白纸,跟苏沫也差不了多少。涂苒也只是一只披着狼皮的小绵羊罢了。
涂苒和苏沫的婚姻情感波动曲线基本是对照且同步的,我觉得这也是作者埋的一条暗线。涂苒成长了,她必须坚强,永远披着一层坚硬的外壳,所以她无论何时都要求自己冷静成熟,不能崩溃,不能歇斯底里,因为她长大了,没有崩溃的权利了。但是她心内真正的情感波动是怎样的呢?如果她父亲还在,她不用披着那层硬壳生活,她在面对婚姻情感问题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苏沫的很多表现其实就是涂苒内心的折射。作者安排苏沫这条线,做涂苒的外放性表达。
苏沫大学时为佟瑞安流了一个孩子,佟瑞安没有什么安慰,苏沫选择跟佟瑞安结婚。
涂苒也因为胎停育为陆程禹流了一个孩子,陆程禹也没有什么安慰,涂苒选择接着跟陆程禹过日子。
苏沫发现丈夫出轨的时候,吃不下饭,涂苒带着食物去劝她。说的一套一套的听着特有道理。但是实际上,在李初夏上门后,涂苒也吃不下饭,只不过她逼着自己坚强,不会表现得那么明显。
涂苒和苏沫的重大情感转折,基本都是在同一章或是前后章。涂苒是未来的苏沫,苏沫是过去的涂苒。涂苒是成长后的坚强版苏沫,苏沫是成长前的软弱版涂苒。
在李初夏的恋爱日记事件爆发的同时,苏沫也终于对佟瑞安死心,决定要离婚。这时候涂苒也撕掉了自己年少时写下的情书,对陆程禹死心。从这时候开始,涂苒已经不会再带着初恋的年少滤镜观看陆程禹了,他的身份变成了自己未来孩子的父亲。
后来雷远跟苏沫开始了感情线,陆程禹在发现涂苒的情书后,也开始去尝试挽回这段婚姻。苏沫虽然喜欢雷远,但是她不会陷入感情,她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和孩子的未来。与此同时,涂苒虽然喜欢陆程禹,但是她也更加理性,她考虑的也是自己和孩子以后的生活,爱情在她们的人生主题里,越来越淡了。她们都成长了。
少女时期的涂苒就像一张干净无瑕的白纸,纯洁的一眼就能看透,她期待爱情向往爱情,是一个喜欢读书的文艺少女。
大学快毕业时,父亲重病,家中变卖家产为父亲治病,涂苒作为长女不得不撑起养家的重担。房贷、妈妈和外婆的生活费、医药费、弟弟的学费,一家四口都要涂苒一个人养。从这个时候开始,涂苒从一个浪漫的文艺青年,逐渐开始往现实主义转变。
工作几年后,爱情早已不是涂苒的人生重点,养家糊口才是。她把自己包装的妖里妖气,糊弄外人,保护自己。
遇到男主时,是涂苒经济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房贷要还,两个老人的生活费医药费要付,还要供弟弟留学。她为了好过一点,选择了和经济条件不错的男主结婚。
男主陆程禹曾经是涂苒少女时期喜欢过的人,很多时候涂苒对他是有着一层期待和滤镜的,所以在他们相处前期,即使陆程禹的种种表现都让涂苒灰心失望,但她仍旧是对陆程禹动了真情。直到陆程禹的前任醉酒上门送喜帖,涂苒知道了陆程禹曾想过和她离婚跟前任复合,涂苒才逐渐醒转。意识到这段婚姻的不稳定。
这里是涂苒第一次想要离婚,即使这个时候她已经怀孕了,仍然出去做兼职赚钱,为以后离婚打经济基础。
之后因为外婆的离世,涂苒开始看淡很多事情,也不愿去追究陆程禹对自己究竟有多少感情了,只向陆程禹提出了几个条件,希望他不要再做让自己不高兴的事情,以前的事就都不提了,继续接着过日子。
就在涂苒想要沉浸于平静幸福的生活的时候,陆程禹的前任李初夏又送了两本她的恋爱日记过来,涂苒看到了陆程禹对前任的怀念与愧疚,她这个时候才终于愿意去清醒的面对与自己相比,丈夫对李初夏感情更为深厚的现实。开始认真考虑离婚。
可是如果离婚,首先她得把结婚时候男方家给的礼金退一部分,这个礼金已经用于给女主妈妈买房子了,还钱,就得卖房凑钱,那女主妈妈那边肯定是不会同意的。而且如果离婚,孩子怎么办呢?难道要自己独自抚养孩子了吗?面对种种现实的困难,女主又犹豫了。
后期等李初夏结婚了,男主也没有表现出想要离婚的意思,女主也终于认清现实,不再去纠结于男主的感情,她要收心养孩子,提升自己,好好过日子了,至于男主怎么想,她已经不太在意了。这些都是很无奈很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现实不允许她任性,任性离婚的结果只能让她越过越糟。
这本书里,男主曾经有三次问女主,你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第一次,李初夏上门后,女主回娘家住。男主问女主对自己有什么意见,女主说了一堆有的没的,但就是不敢提李初夏,因为她心虚,她不敢对男主提情感上的要求。因为她拿男方家的礼金给自己妈妈买房了,而且自己之前也说了,结婚就是冲着男方家的钱去的,所以她不敢在感情这方面对男主提要求。所以她说了一堆,都不是她自己真正想说的,所以男主的回答也不是女主真正想听的。两人不欢而散。
第二次,是女主生完孩子后,男主拿了一张表格给女主,让她给自己提意见打分。这个时候,女主已经撕掉了年少时写下的情书,也生下了孩子,她每天忙孩子忙挣钱,面对孩子的父亲陆程禹,她已经不会再去纠结男主到底是怎么想,到底有什么感情纠葛了。她也不想去纠缠以前的那些事情了,她对处理感情问题没什么经验也没什么把握,她自己也不知道要怎么去面对丈夫对前女友余情未了这件事。所以她只能把重心放在挣钱这件事上,如果要离婚的话,她就必须得多挣钱,养孩子还房贷,还得还男方家的结婚礼金。所以男主问她有什么意见,她除了说男主太忙以外,没再说什么别的。男主到底要不要离婚,她已经不太在意了,反正她就是要多挣钱多准备,那样就算要离婚她也不怕。这时候她还在产假期间,基本上做了个月子就马上出去做副业赚钱了。自己的娘家靠不住,老公就更别提,赶紧赚钱才是真的。
第三次,是男主的朋友雷远的婚礼休息室。男主第三次问女主,有什么想问的。女主说没什么想问的。她这个时候已经想开了,就这么过吧。她就算问了,男主也不会说什么好听的话去哄她的。男主已经说了,跟李初夏之前交往了三年,除了没名分,就跟过日子没两样。那还有什么可问的呢?陆程禹已娶,李初夏已嫁。还问什么呢?难道还要问,你还爱不爱她。你爱她还是爱我这种蠢话吗?陆程禹对李初夏还有感情,这是肯定的。你问了, 确认过了,然后呢?你日子不还是得照样过吗?难道就因为他对前任余情未了你就要离婚吗?离婚钱哪来呢?你又没有抓到他出轨的实质性证据,离了你不仅分不到钱,反而还要还钱。所以女主已经不问了,她不在乎了。只有不在乎男方的感情,才能让自己过的好。这也是她当初选择奉子成婚要担负的后果。
这篇小说为什么憋屈呢,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在婚姻中忍气吞声,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离婚,不离不甘心,离了更不甘心,所以你不得不忍。所以很多人说读这本小说实在太憋屈。
女主在生活和现实的压力下逐渐成熟,将爱情这虚无缥缈的东西越看越淡,其实读起来挺悲伤的。本来好好一个单纯可爱的少女,被生活压着成长,从纯洁到市侩,又从市侩变得越来越淡然。
我感觉这本小说是偏灰色压抑的,因为女主她本身是一个虽然生活困苦但是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这么一个人,但是跟男主结婚后,就变得总是灰心丧气,压抑无奈。还好她后来终于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完成自我的提升。
感觉这本小说传达的婚姻观是会让人觉得有点灰心悲观的,它想说的是:结婚证保护不了任何人,能保护你的只有你自己。不要让自己陷入任何感情之中。婚后能不能过得好,跟你们之间有没有爱情关系不大。主要得看对方的人品和责任心。看淡爱情才能过得好,不要总是较真,各方面都是。更不要总是问对方爱不爱自己,这些都没有意义。
苏沫说,如果两人在一起,可以尽量接纳对方,宽容对方的缺点和错误,互相之间避免伤害,未尝不是爱情。
这是爱情吗?我不觉得这是爱情,这不就是俩人睁一只闭一只眼对付过吗?愿意包容他人是好事,也是在婚姻中必须要做到的事,可是如果你包容他仅仅是为了不离婚,那这算什么爱呢?不就是面对现实的无奈妥协吗?不就是因为离婚成本太高不划算吗?对付过就直接说是对付过,不要用爱来包装了。
我觉得作者传达了一种非常悲伤的、无奈的、灰心丧气的婚姻观。不找最爱的,找合适的,这个我同意。婚姻有时候是需要妥协的,但是如果你不停的忍让、宽容、妥协、委屈自己,我会觉得这种婚姻是一场劫难,你正在劫难中修行。
女主的婚姻给我的感觉就像:她一个人独自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突然发现有一条小路好像是很好走的捷径,路旁还开着美丽的花朵,她驻足欣赏,结果一步踏错陷入了泥泞,越陷越深,然后身上被藤蔓缠绕,这些藤蔓绑缚着她,如果要离开,只能狠心割断,那她自己也掉肉出血,要么就留在那里,拼命自强,努力长大,等她自身足够强大的时候,再想挣脱,就没那么痛了。
女主后期也确实放过自己,与生活和解了,借助着男主让自己变强,而不是做男主的大后方,这也是她聪明成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