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雪豹与自我:一次改变人生的喜马拉雅行走

半落陪你走路 2025-03-11 21:18:43

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的心灵常常被琐事填满,难以寻得一片宁静的栖息之地。读完彼得·马西森的《雪豹》,像一个梦境,引领我踏上了一段宁静而深邃的心灵之旅。这本书是身心行走的经典之作,承载着作者在 1970 年代于喜马拉雅山区的朝圣与生命探寻,它不仅是一段旅程的记录,更是一场灵魂的洗礼。

最触动我的,是作者在水晶寺见到的水晶寺喇嘛。因为双腿的缘故,他已经 8 年没有离开过水晶寺,这里如此偏远,他们进来都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当作者拐弯抹角终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时,喇嘛却指着自己扭曲变形的双腿,向着天空、雪山、艳阳和欢蹦乱跳的岩羊敞开怀抱,大声喊道:“我在这里当然很快乐呀,妙不可言,尤其是在我别无选择的时候。”

我们常常因为外在的条件和环境而抱怨生活,然而,真正的快乐源自于内心,源自于对生命的接纳和对当下的珍惜。

喇嘛的快乐并非来自于外在的自由和便利,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这种在困境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快乐的能力,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和超越。

1973年,作者与夏勒博士一同前往当时世界上最难以抵达的地区之一,追寻雪豹的踪迹。夏勒博士是野生动物研究的权威,对喜马拉雅地区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无尽的热爱。这本书中,我看到他对自然的敬畏与执着,作为一个人所展现出的多面性。他不仅关注野生动物,在与作者的交流中,透露出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刻思考。

与他们同行的夏尔巴人,则更好玩。这些淳朴的山民,尽管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拥有着睿智与冷静,犹如得道高僧。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与现代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会在危险的雪原上不戴防护用品,导致雪盲;会在每天出发时磨磨蹭蹭,试图少走一些路。会在晚上睡觉的睡袋和帐篷,掉到水里的时候哈哈大笑。同时,他们又会在需要的时候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他们对生活的随遇而安和对责任的坚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复杂、可爱与美好。

50年前的喜马拉雅山深处,在行走的过程中,作者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的探寻与反思。他常常想起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回忆起那些纯真的时光,以及在观察中融入宇宙的奇妙感受。

他孩子小时候会自己经常走进果园,躺着那里。他在那一刻他不是在观察,他就是在宇宙中休息。

在真正的自然中,他经常从自我脱离出来,重新看待自我和过去,使他在旅程中逐渐找回了曾经丢失的与宇宙一体的状态。

《雪豹》是作者的朝圣,阅读是一场心灵的朝圣,是走入了一个梦。它让我意识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停下脚步,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感受自然的美好。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一个人关注到当下时就可以注意到许多的小事。而且会从这些小事中获得莫大的乐趣。”这本书提醒着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繁华,而在于回归内心,找到那份真正的宁静与自由。

最后分享,他在行走中与万物一体的那一刻的感受:

小路上,在云母和奇形怪状的亮闪闪的石头中,躺着一根不知是什么鸟儿留下的黄色与灰蓝色相间的羽毛。我莫名其妙的产生了一种洞穿一切的直觉,觉得在银色小径上的这根羽毛中,在这有节奏的拐杖声和皮靴声、呼吸、阳光、风,以及河流的奔腾中,在这片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风景中--在这一刹那,在所有刹那,短暂与永恒、死亡与生命都是一体的。

半落于2025年3月11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