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某一天,有人发现朱德元帅在海外居然有九万多元的存款,特来请示如何处理。
这笔钱从何而来,又有怎样的故事,最终朱德怎会在国外有存款,最终又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我们十分好奇的。
关于这笔钱,其实不是朱德的私房钱,而是别人记在他名下的,这得益于朱德的人品,至于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八九二年,美国出生了一个贫困的孩童史沫特莱,她出身不好,家庭条件刻苦,连学习都是因为穷苦半途而废,在资本主义的压榨下,史沫特莱长期受到打压,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
苦难会让人成长,史沫特莱为了谋生只能去卖报纸,童年的贫苦让他对于和自己有着相同遭遇的人十分同情,尤其是看到遭受苦难的人,她就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一样。
史沫特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什么,已经无从考证,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她就二十四岁了。
这期间史沫特莱因为亲友的帮助完成了学业,成功投身到了政治生活中,而此时的西方正在爆发女权运动。
史沫特莱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更重要的是,她还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而且还为印度流亡者争取民族独立。
不用我说,一个没有身家背景,在资本主义国家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人下场会是什么,她就像是把一滴红墨水滴入了大海,丝毫没有改变任何东西,不久之后,美国政府就把她监禁起来了。
刑满后的她开始了流亡生涯,这期间又发生了什么,依然是一片空白,或许有人能够看到她的生平,但大多数也是为人所杜撰。
时间又来到了一九二八年,史沫特莱以法兰克福日报的特派记者身份来到了中国。
一九二八年,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四方列强和日本军阀也在伺机蚕食中国领土,她见证了当时国民政府的白色恐怖统治,也见过许多共产主义者被残忍杀害。
由于共产主义是从底层兴起的,所以这激起了她的同理心,再加上她本身也是一名共产主义者,于是她下定决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一个决定,让她和宋庆龄,鲁迅,茅盾等人交情匪浅。
一九三二年,史沫特莱又协助宋庆龄成立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进步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因为接触过这些大文豪,史沫特莱开始创作,陆续写下了许多关于红色革命的著作。
而且在写这些书的时候,她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为了共产主义和中国人民的胜利,她付出了许多。
史沫特莱从此以记者的身份留在中国西安,时刻关注中国局势的变化,南京民国政府大肆制造谣言,散播共产党枪毙了蒋介石,还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消息,这让西安和南京的百姓们内心惶惶,真的以为共产党是个反派。
史沫特莱对于国民政府的这一行为十分愤怒。
她直接反其道而行之,把真实的情况通过另一种方式登上报纸,因为和当时人们心中认为的“正道”背道而驰,如此鲜明的做法让史沫特莱名声大噪,这也让南京国民政府注意到了她。
谎言被拆穿后,民国政府直接下令要将她赶出中国。
她的遭遇被共产党得知,于是我党派人将她护送至陕北,而且主动提出了合作,也正是这样,她结识了周总理和朱德等人。
由于一直听闻朱德元帅的大名,她一直很好奇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见到朱德元帅的那一刻,她万分激动,就像是粉丝见到偶像一般。
史沫特莱听说过的朱德很传奇,在见到朱德之前,传闻中的朱德是这样的:
一个土匪头子,脑袋很值钱,而且死了很多次。所以实在很好奇脑袋值两千万大洋的人长什么样子。
至于史沫特莱为什么回对朱德感到好奇,是因为相同的出身引起了她的同理心。
在她的认知中,中国此时能够和世界对话的,大多都是达官显贵,要不就是家里有些家底,不至于穷困潦倒,但是朱德不一样,他是底层出身,没有接触过什么高等教育和上流社会,甚至当过土匪。
史沫特莱认为,中国的农民也应该谈谈自己的经历,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所以她很想知道农民出身的朱德有那些经历,但是朱德一直都是打仗很自豪,为人很谦虚的人,他怎么可能会和人吹嘘自己的经历。
于是他告诉史沫特莱,中国有很多人都和他一样,以前是农民,现在是军人,因为共产主义就是由工人和农民当主力军的,而且中国本就是个农业大国农民更是占绝大多数。
史沫特莱听从了建议,决定把身边认识的人都采访一遍,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先后采访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人
因为看她的确是个务实的记者,朱德才答应了每周留出一点时间讲述自己的经历。
而这些内容,也成为了史沫特莱将来的写作素材
史沫特莱发现,中国共产党都有非常崇高的理想,她决定向国外十多位同行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够来中国看一看。
到达延安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一瞬间就打动了这些记者,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原来中国并不像他们认为的那样,只有腐败和屈服。
据后来朱德和周总理的回忆,史沫特莱很能吃苦,她总是能出现在战争第一线,获取最新的情报,战场危险,很多人劝她留守后方,但她却坚持和大家一起作战,一起吃残羹剩饭,所有红军受过的苦她都亲眼所见,总是第一时间把中国军队作战的战况传递给世界。
不仅如此,史沫特莱还担任医务人员,曾经和白求恩大夫一起奔赴前线为伤员服务。
这段经历被写进了《中国在反击》一书,自此,中国的局势走向被世界所熟知,从西安事变到抗战初期,中国华北的抗日形势在这本书里十分清楚。
多年操劳的史沫特莱还是患上了重病,只能离开中国,回到美国治病。
虽然病魔威武,但是史沫特莱也没有放弃创作,她在中国的这几年,已经学到了很多,共产党对她的好,让她能够铭记一生,尤其是朱德元帅。
她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群体,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共产主义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因为中国共产党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也给全世界同时被压迫的人民带来了希望。
她将自己在中国的经理写成了一本书,名叫《中国的战歌》这本书一经发表便十分畅销,挣了一大笔稿费,但是史沫特莱没有占有这笔稿费,而是全部捐给了贫困儿童。
写完这本书后,她开始写朱德的传记。
要写朱德,就不能只写他一个人,如果不写时代背景,封建压迫,农民苦闷,和国民党残忍的迫害以及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凑不齐一个人的一生的。
朱德元帅为我党付出了卓著的贡献,他一生克勤克俭,因为出身农民,所以知道农民的日子并不好过,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位列十大开国元勋,后来官至副主席。
你以为副主席就可以摆烂养老了吗?并不是,朱德就算当了副主席,对于国家发给他的工资也是拒不接受,他觉得这笔钱用在国家建设上面比给他更有用。
所以,除了最基本的生活费,他几乎不愿意多要一分钱,存款更是没有,这样的胸襟,实在是叫人佩服。
史沫特莱把这些都写进了书里,一边写书,一边还不忘联络美国的共产党员协助中国共产党,早日帮助他们完成全中国的解放。
几年下来中国已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陷入了和国民党死磕到底的内战,史沫特莱身居外邦,却时刻心系中国共产党的情况,经常写信联系朱德和其他共产党员。
但是美国毕竟是个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员在资本主义严重是个极大的威胁,史沫特莱的动静闹得特别大,引来了反动势力对她的追杀。
就在这个时候,印度总统请她去印度当顾问,因为他曾经支持印度独立,当时的总统尼赫鲁就曾经对他许诺,如果印度有一天能够独立,一定请她去看一看。
这一机遇让史沫特莱从追杀中安稳了下来,不仅有了人生安全的保障和生活上面的资助。
只不过,她已经决定代表共产党人和美国资本主义政府抗争到底,所以并没有选择去印度。
接下来,她的人生就开始急转直下了。
正是一九四九年,美国政府突然把史沫特莱说成是“拉姆扎小组”成员。
这种没有证据的诬告,史沫特莱一直没有妥协,最后对方不得不撤诉,美国征服此时迫切的想把共产党人给全部赶走,史沫特莱就是他们头一个要对付的人。
反共势力越来越大,甚至之前的出版社都要求史沫特莱在结尾加一句污蔑共产党人的话才能出版,史沫特莱绝不屈服于反共势力的淫威,果断拒绝了。
但也因此,她被推向了舆论中心
由于出版社的恶劣行为,她最终没能出版那本记录了朱德生平的书。
在舆论和追杀的共同逼迫之下,史沫特莱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消息:新中国成立了!
新中国的成立,让全世界反共势力停止了一切残害行为,给所有共产党人带去了希望。
她也如同中国人民一般,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共产主义事业是有希望的,也给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指引了前路。
在美国备受打压的她给朱德写了一封信,心中对中国的成立送去了极大的肯定和祝福,还说自己看到了希望,把自己在美国的遭遇向中国详述,希望可以得到解救。
虽然美国政府几番阻挠,史沫特莱最终还是偷偷离开了美国。她想亲眼看一看这个千万人为之奋斗的国家是什么样子。
只可惜天不随人愿,多年的奔波让她再次患上了重病,这一次死神没有宽恕她,她最终也没能来到中国,在牛津与世长辞。
在她死后,好友发现了她的手稿,正是写着朱德传记的那一本,最终这本书在她去世六年之后才得以出版,书名叫《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而这本书就是我们开头所说朱德元帅在海外的存款。
因为史沫特莱在书里这样写道:如果此书能够有幸出版,我所得的所有稿费都记在中国军区总司令朱德同志的名下。
史沫特莱去世后,这本书的稿费卖到了九万多元,全部存放在了大使馆。
两年之后,有人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朱德副主席,朱德知道后,一点也没有据为己有,而是全部捐给了科研单位和教育事业。
史沫特莱是中国革命友人,她一直都保持着新闻工作者最初的理念,她愿意为信仰和真理付出性命,不惜对抗美国政府和国民政府,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