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京城开封以东的京东东路地区,因为受灾而遭殃的老百姓四处游荡,生活没有着落,地方上频繁发生盗抢之事。宋仁宗打算增加兵力予以防备,打听谁能够镇守郓州(今山东菏泽下辖之郓城县,位于山东西南部,属于华北平原)。当朝宰相回答说刘夔能够胜任,于是宋仁宗便提拔任用了刘夔。刘夔到了郓州,打开官府的粮仓赈济饥民,因此而活下来的人很多,盗贼也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了。(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对于京城附近地区的社会治安严重恶化,宋仁宗高度警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如果不加提防任其发展,没准儿真有可能动摇其政权。但是,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又是可以商榷的。从宋仁宗最初“益兵为备”看来,他至少是有武力镇压的预案的;但是,刘夔上任以后,采取了怀柔之法,而从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一方法无疑更好。什么原因?那是因为刘夔对症下药,开对了药方。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一般而言,不到饥寒交走投无路挣扎于生死线上的时候,他们是不会走极端——揭竿而起或者说造反起义之类的。为什么?因为儒家教导人们安分守己思想长期的浸淫,也因为造反起义的代价往往十分惨痛一旦失败将面临“诛灭九族”的惩罚。所以,当社会动荡,其源头不过是在天灾人祸导致人们衣食没有着落,不得不寻求其它生路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够正视他们面临的困境,通过开仓赈济一类的方法予以纾解,他们自然而然可能放下手中的锄头镰刀。
刘夔无疑是对老百姓的心理非常了解的朝廷命官,所以,他采取了无疑十分温柔也十分对路的平息事态的方法——“发廪赈饥民”。于是,一场危机轻松地被他化解了。而我们能够想象的是,假如是采用另一种方式——武力镇压来对付这些饥民,很有可能导致矛盾升级,危机扩大,亦即更多的老百姓投身到反饥饿、反镇压的武装斗争中来。即便是一时将乱民镇压下去了,但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却有可能因此加深,日后一旦有火哪怕只是划一根火柴,都有可能遍地燃起熊熊大火。如此这般,朝廷的麻烦也就更大了。
所以,尽管说中国的老百姓十分温顺、十分善良,但对于治人者来讲,是不是也该适当珍惜这样的政治环境,对老百姓更多仁爱、更多关心、更多尊重、更多保护?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当然,我们也知道,虽然道理是这么讲,但就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来看,似乎有些治人者并不这样看,亦即对中国老百姓的善良毫不珍惜,他们更相信的是权力,是武力,是老百姓不服,那么,他们就试图压服。所以,类似的悲剧总是频繁地在我们的历史上上演,而朝代的周期性更替也成为一条定律。
刘夔的赈济息盗,能不能给今天的我们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