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虹口区,有一条小马路连接着鲁迅公园与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它的名字叫黄渡路。如果不是李白烈士的故居坐落在这条马路上,可能游客根本就不会注意到这里。黄渡路很短,不过300多米,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就走到了尽头与东江湾路交界的地方。当你穿过马路回望,会发现一座堡垒式的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侵华日军上海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旧址。
这座五层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楼,椭圆的外形和粗壮的门柱以及粗线条式的建筑风格,经过时间的洗礼显得沧桑而又朴素。它体量很大,门牌号是四川北路2121号,实际上被黄渡路、东江湾路、四川北路三条马路合围起来,如军舰般横卧在虹口区川流不息的马路边。
从黄渡路一路走过来,其中有一段是贴着这栋建筑步行的。而这栋建筑近看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之处,仿佛早已融入了闹市的城市生活里。直到看到墙边的介绍铭牌,才提醒人们莫要忘却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这栋建筑建于建造于1924年,占地 6130平方米,四周为办公楼、仓库,中间是2200平方米的操场。建筑内部可以屯兵2000多人和数十辆装甲车,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的重要据点和指挥部。也是抗日战争胜利前日本侵略军在上海的大本营。
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的“八一三”淞沪会战,这栋建筑里的军国主义分子都是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也可以说这栋建筑就是两次淞沪会战的策源地。
这栋建筑和上海其他洋房、公馆类的老建筑不同,它并非民用商用建筑,建造之初就奠定了其军事用途。其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围墙厚度达到0.8米,固若金汤。四层楼顶还特意设计了舰塔和旗杆,进可攻,退可守。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先行抵达上海的国军88师264旅曾对这栋建筑发起猛烈攻击,希望在日本海陆增援部队赶到之前,一举将其中的日军全部歼灭。随着战事不断升级,日军不断派兵增援上海,最终攻占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而我们付出了伤亡千余人的代价。虽然淞沪会战的结局让人扼腕,但通过这场战役,中国人用自己血肉之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坚定了更多国人抗日的决心。
现在这栋建筑部分为军用区,部分为民用区,沿街的那一面也看不到任何招牌,总之显得十分低调。只有墙上的空调外机,和少数窗口晾晒着的衣物,表示建筑仍在使用中。未来这栋大楼是否延续这样的用途,我们不得而知。想到不远处的四行仓库已是全国知名的历史纪念类博物馆,不知这里是否会辟为展馆,向人们从另一个角度介绍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淞沪战争,或许更有意义。
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沪战场上每一个牺牲的中国人,都是不朽的。在上海繁华的霓虹灯火之下,我们更不能忘了这座曾经给予民族耻辱的建筑。不忘历史,牢记国耻,吾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