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东野刚打完辽沈战役,为什么80万大军就能迅速入关?

小森聊球赛 2019-07-10 08:34:43

东野80万大军在48年11月入关,直接粉碎了国军傅作义部企图死守京津或撤离华北的企图。当时东野刚刚经历了为期两个月,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50万人的辽沈战役。稍有战争常识的朋友也明白,此时的百万大军不经过足够的休整,很难继续投入下一场同等规模的大会战,更不要说还得进行上千公里的行军。既然如此,为什么东野却能在辽沈战役结束的当月,就迅速将大军转进至关内呢?

首先,东野在辽沈战役中的伤亡比例并不高。辽沈之战,牺牲最多的地点在塔山和锦州两处,这两战十分惨烈,东野由于攻城和阻援的任务艰巨急迫,合计伤亡数字超过了4万人。但是反过来说,辽沈之战中东野有70多万野战主力部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104万人参战,而这场会战东野总计损兵6万余人,战损率算下来不到整个野战军的百分之六。所以从部队整体人员、实力的角度而言,可以说基本上元气未伤。这是东野的基干力量所在,只要主力保存完整,就有资本再迅速投入下一场大战。这是东野能快速南下的客观基础。

其次,是野司在主观上的压力。在入关之前,军委对于辽沈战果十分满意,也允许东野队伍投入到为期约一个月的休整中,补充给养、改编俘虏、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在此之后才南下华北。但是随着华北傅作义集团活动频繁,军委担心其撤退到江南,给接下来的作战造成阻力(傅部加华北中央军有60万人之众,实力不可低估),因此要求东野停止休整,在11月22号便南下进关。这时野司真犯了难,部队当时已经进入休整状态,如何快速进行动员及后勤准备?东野大都是东北本地的士兵,不愿南下,一个月内有1000多东北的新兵开了小差。于是野司便发电报请求待充分休整后再南下。此时军委发出了“休整完进关,把傅作义部放走,东野后面无仗可打”这样的回复,野司收到电报,一瞬间就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军委的话说到这个份上,无论如何也不能推辞了。东野要克服困难迅速行动。最终东野的开拔南下时间定为了11月23日。

最后,在东北战场上俘获的国军士兵以及大量美式装备,派上了用场。入关的路上,东野大军并不全靠步行或者骡马,若不是从50万国军败兵手中缴获的机动化工具,入关之路还要漫长许多。东野南下时拥有各型机动车3000余辆!这在之前的长途行进中是不可想象的条件。而国军改编的新兵补充进部队之后,除了留守东北的必要队伍,东野迅速集结起了80万入关主力,兵员十分充裕。本来军委要求东野最低限度派出8个纵队入关,东野硬是派上了12个纵队,可见这支主力野战军的动员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也正是因为东野大军的迅速出动,加上了华北原有的解放军后,我军共计达到百万之众,才真正实现了对华北国军的合围。

0 阅读:2

小森聊球赛

简介:各大足球赛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