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长乐区琴江满族村简介

小郑一八 2024-12-06 13:48:37

福州琴江满族村位于长乐洋屿,距离闽江入海口约15公里,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少数民族行政村。这里居住着436名满族同胞,他们的祖先源自辽东长白山一带,世代传承着满族的文化与传统。

琴江满族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36年前。当时,清政府为了巩固边疆,分别册封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为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分别镇守云南、广东、福建。然而,这三人在公元1673年相继反叛,引发了一场大乱。为了平定这场叛乱,清政府于1676年派遣征南将军赖塔率领2000名老四旗官兵,随清康亲王杰书入仙霞关征剿。平定耿藩之乱后,这些官兵便留驻在了福州。

到了1728年,福州将军阿常阿在入朝觐见雍正皇帝时,被谕以“尔等旗人宜习水务”。阿常阿返回福建后,与总督高某等人一同在闽江上勘查,认为洋屿地理位置优越,距离省城不远,且靠近海边,适合设立水师。同年,将军蔡某上奏朝廷,请求在福州三江口设立水师旗营。1729年5月,雍正皇帝批准了这一请求,并下令在洋屿临江地区圈地筑营。

这个水师旗营的布局非常独特,它呈八卦图形,筑有5米高的城墙,设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营内以炮山、火药库和钟楼为中心,周围建有500间兵房和12条街道。这些街道交错迂回,如入迷阵,使得外地人初次入村时往往难以找到出口。营房的结构也颇具特色,它们呈“回”字形排列,四角为官宅荷门。

在这个水师旗营中,最高的官员是协领,下分左右翼佐领、防御、骁骑校等文武官员。士兵们则居住在黑漆大门的兵房中,这些兵房多为二进式,中间有天井。此外,营内还设有八桨船坞和督捕厅等设施,以加强江面的防御。

琴江水师旗营的官兵们在1884年的中法马江战役中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驾驶着木亮船与法军的铁甲舰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有73名官兵壮烈牺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师旗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居民小镇。如今,琴江满族村已有50多户、4800多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靠做小买卖或小职员工作为生。然而,尽管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琴江满族村的村民们仍然保持着部分满族习俗,尤其在丧葬仪式上与当地汉族大不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地和国外的琴江满族村同胞中,有不少人成为了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琴江满族村增添了光彩。

1980年,经上级批准,琴江满族村从洋屿村析出,成为了县内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如今,这个历史悠久的村庄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学者,他们在这里感受着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探寻着历史的足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