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六大心理学效应(上)

大厂公关网 2022-02-10 18:07:05

人,常常呈现出一些奇怪的消费观。比如愿意花6000元买一条舞裙的大妈,却为五毛钱在菜市场和小贩砍价半天;愿意透支信用卡买名牌包的少女,却点一份15元的外卖都心疼......

为什么对待不同的商品,消费观呈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

根据心理学研究,和用火烧手指会造成疼痛相似,我们在花钱的时候,也会有一种心理上的疼痛。营销试图做的一件事,就是通过制造假象,设置陷阱,减少人们在消费中的痛苦感。这里就不得不谈谈营销中常见的心理效应了。

这篇文章将带你了解营销中常见的六种心理学效应。

飞轮效应——消费习惯的力量

让停滞的飞轮开始转动需要多大的力?

事实上,当我们想要转动停滞不前的飞轮时,我们首先需要使用最大的力量。但是,当我们把飞轮转了一圈又一圈,飞轮达到一个速度时,飞轮本身的惯性和势能会使飞轮继续转动,这是飞轮效应的基本原理。

当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被培养出来后,营销人员实际上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聚集消费者。

为了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互联网巨头选择了“为用户烧钱”这条路。这一战略的基本模式是:先烧钱争取用户,建立行业准入标准,再进行品牌延伸和产品拓展,弥补品牌的不足。

例如,在淘宝京东割据电商江山之时,拼多多靠“百亿补贴”和“社交裂变”悄然崛起,如今已成为电商一霸。瑞幸靠着“烧钱”,一年扩展两千家门店,迅速收获亿万用户。

为什么这些公司愿意花大价钱获取用户?原因是他们很清楚“飞轮效应”的重要性——当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后,消费者就会像旋转的飞轮一样在平台上持续消费。而用户的后续消费,也会使得公司早期投入的资金逐渐回笼。

羊群效应——人们的从众心理

群,具有三个特点:低智商、易受暗示、易受感染。

我们不应该把一个群体看作是许多人的组合,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有生命、有呼吸、有活动、有思维的“个体”。群体的每个人都是这个“个体”中的一个细胞。细胞不能独立思考,所以会本能地跟随群体的意志,逐渐迷失自我。

易受环境影响的下沉市场和青少年群体,更容易跟着群体“舆论”的趋势走。比如,在网络的大规模营销下,从不化妆的女孩子也很可能会买一支口红。

营销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去创造潮流和时尚,让人们成为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羊”。

累赘原理——消费品的“必需品”错觉

生物学家扎哈维在“累赘原理”中说明,在自然界中,生物常常会生长出不利于生存的外形,用于吸引异性,繁衍基因。这就是为什么孔雀要长度相当于身形两倍的、美丽却碍事的尾巴,极乐鸟胸前长着极其华丽、色彩鲜艳的羽毛。

为了能将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自然界的动物们长出了“累赘”的外形。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为了能吸引他人的关注,男女双方都尽力在外表上显示自己的优势。

营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尽量让“产品”充当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这就让人产生了这类产品不可或缺的错觉,没有这种商品就无法证明自己的美貌和智慧。

“累赘原理”是口红营销中最典型的应用。口红营销给人造成的错觉就是:似乎没有这个色号的口红,你就无法变成靓丽的小仙女或者高冷的女神。

“斩男色”、“人鱼姬色”、“樱花色”等名词逐渐成为口红色号的别名。口红营销抓住了女生们的小心思。仿佛只要换个口红的色号,就能换一张脸,今天是甜美仙女,明天是“素颜女神”。仿佛如果你把这些色号全部买下,那你就是“百变女神”。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