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朝天宫的明清建筑寻访探秘

诗意评旅游 2025-04-12 09:14:35

南京朝天宫,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赐名“朝天宫”,皇家专用道场;清同治五年(1866年),两江总督曾国藩重修朝天宫,改为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朝天宫坐北朝南,三面有宫墙围绕,南面宫墙外嵌有砖刻“万仞宫墙”四个大字,每字约1米见方。

万仞宫墙面临运渎河道。

刘以海老师组织“十朝史迹寻访之旅”系列活动,这次是寻访南京朝天宫。

东西两牌坊,分别为文庙的东、西出入口,砖石砌筑,上有砖刻横额,东牌坊为“德配天地”,西牌坊为“道贯古今”,均为曾国藩所书。

泮池,位于万仞宫墙内,白石栏杆围起半圆形水池,泮池下部原有两组涵洞与宫墙外的运渎河相通,池水终年不涸。抗日战争期间,泮池被填平;1970年重新开挖泮池,已不与运渎河相通。

南京朝天宫的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敬一亭,依冶山山势而建,均为清朝同治年间文庙遗存。

棂星门,位于泮池北,文庙正门,四柱三开间牌坊,面阔约15米,黄琉璃瓦覆顶,以斗拱层层出挑。四柱南北两侧各有石狮1只,共有8只石狮,雄雌成对。

棂星门前石“滑梯”,光滑铮亮,这是南京几代人的屁股留下的滑痕,这里有多少老南京人的童年回忆。

棂星门后是文庙第一进院落。

大成门,面阔29米,分左中右三门,中门专供皇帝祭祀时出入,亲王、郡王走左右两门,一般官员只能走外侧两端的小门,如今小门辟为游客验票出入口。

大成门后是文庙的第二进院落。

大成殿,文庙的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五进七开间,面阔约46米。红墙黄瓦、飞檐翘角、钩心斗角,殿前露台四周围有石质雕栏。

殿前台阶中央的浮雕龙陛

大殿前后两廊均为巨型木柱,顶部斗拱支撑梁架,地面铺水磨方砖。

大成殿殿堂,民国三十五年(1946)4月1日,国民政府设首都高等法院于朝天宫,第一任院长赵琛到任后,首先审理汪伪汉奸案,梅思平、林伯生、周学昌、罗君强、周佛海等一批汪伪高官在此受到审判。

奉敕重建朝天宮碑,位于大成殿前东侧,明成化年间大学士商辂奉敕撰写。南京朝天宫唯一的明代遗存。

碑高近6米,碑文1000余字,记载了明初朝天宫的定位、规模及重修始末。

崇圣殿,位于大成殿后,又称“先贤祠”,殿内原有神龛,供奉历代先贤牌位。

敬一亭,位于崇圣殿后、冶山最高处。据《明史》记载,明嘉靖五年(1526)“颁御制《敬一箴》于学宫”。要求天下恪守孔子的圣人之道。各地学宫纷纷将这篇箴言刻成石碑,建亭供奉,所建之亭遂称为“敬一亭”。

《世说新语》记载王羲之和谢安曾同游冶山,抒怀明志。据说“江郎才尽”的故事亦源自冶山。

飞云阁,位于敬一亭东侧,明代建筑风格。“飞云阁”三字为清代举人莫友芝书于同治年间。

门联:八方烟树齐横廓,四面云山不遮楼。

御碑亭,位于飞云阁下。亭内有一通石碑,碑刻有乾隆五次驾临朝天宫时所题诗文,一碑刻有乾隆五首御诗,实属罕见。

其一《朝天宫用苏轼韵》:“玉局风流似紫薇,游吴望蜀远思归。登楼未觉山川美,送雁因怀音信稀。高观当年知宋否,西园今日姓王非。冶城不少题留者,独和坡吟倚素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