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何赶上德国制造?

华阅图书 2024-09-20 14:53:19

透过细节看企业,赶超德国靠什么?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一种文明的跃升。德国无疑是走在中国的前面,在1850年,德国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化,而大清在1851年就开始闹了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式隐形冠军——聚焦专精特新之路(第二版)》

中国的工业化迅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的这四十几年。

为什么这几十年,中国企业家、企业老板群体迅速崛起?为什么现在我们有了12000多家小巨人企业?也有了近百家隐形冠军企业?

赫尔曼·西蒙教授认为,要想攀登“隐形冠军”的高峰,首先需要具备一颗不断燃烧的雄心和进取精神。回望几十年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中国人的进取人格谱写了中国工业的辉煌。经过几十年的不断进取,中国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通信设备、高铁、新能源汽车、造船、航天、深海等产业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逐渐走向“领跑”,很多行业和产业已经处于国际前列地位。

中国的工业产品正在告别粗放型的“粗糙时代”,走向高质量的“精细极致时代”。赫尔曼·西蒙教授认为,“德国制造”已经成为一流质量的标签,这极大地促进了德国隐形冠军的全球化进程。然而,“德国制造”一开始并不被认同。1887年,英国人将“德国制造”冠以质量低劣的标志加以使用。150年后,“德国制造”以100分的成绩遥遥领先,“瑞士制造”以99分的成绩紧随其后。

那么,我们的企业如何赶上的德国制造呢?

资深战略管理专家,赫尔曼·西蒙商学院(中方)院长刘红松老师,在他的新书《中国式隐形冠军》谈到:

随着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人逐步改变了农耕文明培植的“差不多”“大致”“少许”“马马虎虎”等等粗放型性格特征。技术可以移植,模式可以复制,但是这种工匠精神和精约文化的制造业精神,却是无法移植和复制的。中国产品走向世界,不断赢得好口碑,要靠企业家与员工们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制造业精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