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多家主流媒体1月10日报道,香港嘉禾院线本周将关闭四家影院,这四家影院分别位于奥海城“The Sky”、九龙湾“嘉禾MegaBox”、屯门“Stage E”及筲箕湾“嘉禾银河广场”。
与此同时,嘉禾院线手机APP也停止了服务。另据报道,2024年香港已有9家影院宣布关闭或停业,嘉禾院线停业,无疑加重了香港电影业的困境。
有业界人士指出,香港电影业需要尝试拍摄不同题材的影片,才能重振昔日辉煌。香港电影业从什么时候开始没落的,仿佛很难给出一个准确时间界定。但香港电影业最辉煌的时候,还是有相关数据做支撑的。
时针指向了33年前的1992年,这一年香港本土票房为12.4亿港元,海外票房收入为18.6亿港元,全年创造票房收入合计30亿港元,这被认为是香港电影业最辉煌时期的表现。
那我们再看看32年后香港票房的表现,2024年中国香港本土总票房为1.56亿美元,比2023年1.68亿美元的票房成绩,稍稍出现了回落。
按照1美元兑7.787港币来算,2024年香港影院本土票房为12.15亿港元,2023年本土票房成绩为13.08亿港元。
虽然,2023年的票房成绩超过了1992年,时隔31年,总票房成绩基本是原地踏步走,没落得非常明显了。
要知道,对于2024年来说,全球总票房成绩均出现了一定程度回落,内地票房回落幅度比香港还要大,但这并不影响内地电影业的雄心壮志。
2024年全球电影业票房均出现了一定回落,跟新冠大流行过后第二年供给不足、消费不振,以及叠加奥运会有关。也就是说,2024年电影业总体票房在一定程度的回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理论上不应该导致关店。
香港影院关店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行业失去信心所导致的。30年,未能重振昔日雄风,的确很能熬人,干点别的事情,感觉要比继续熬下去可能要划算得多。
30年前,香港电影的辉煌,跟香港经济高速发展有关,“亚洲四小龙”崛起的同时,也推动了地区文化产业的兴起。韩流、港台剧、新加坡剧,都是一个文化现象。而在“亚洲四小龙”短暂的地区经济过热之后,香港的电影业也就逐步没落了。我们最熟知的香港文化符号,“武侠”也随之没落。
如今仍然留在大荧幕上的港片,主要是以“警匪片”为主,仿佛再也拍不出什么花样来了,这或许是香港电影业被诟病的原因。
香港电影业的问题,可以说是一抓一大把。除了电影题材“格式化”之外,很难见到新鲜血液,老一辈电影工作者依然是支撑香港电影大盘的中流砥柱,都是香港电影业固步自封的最有力证明。
很多客观条件,其实是我们无法指责的,因为经济活力可能跟地区发展规律有一定关系,发达经济体有发达经济体自身的问题。
闲闲财经想要批评的是,除了香港的影视制作存在问题之外,市场问题是导致生态僵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再比如,为啥香港电影的“警匪片”能不咸不淡地延续下去呢?
因为这批老演员,能靠此生存下去,背后的公司可以靠此“不咸不淡”地生存下去,香港影视业靠此“不咸不淡”地生存下去,“警匪片”成了他们的“铁饭碗”,更不愿意冒风险做新的尝试。根本原因是,没有新的本土竞争者对他们发起“生存挑战”,这就像一个发达经济体,各方都达成了一个相对平衡。
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想要发展,必须要引入竞争机制,要不然,僵化到最后就是前途暗淡。
如何引入竞争机制?
其实这并不难,首要问题是公平开放香港本土影院市场,只要市场发生变化,生态就会跟随变化,影视制作也会发生变化。有一个问题,闲闲财经一直想不明白,为啥香港电影市场很难对大陆公平开放?
2023年香港本土电影票房前3名是,《毒舌律师》、《奥本海默》、《碟中谍7:致命清算》;2024年前三名是《破*地狱》、《九龙城寨之围城》、《头脑特工2》。要知道,这几部影片,连大陆市场的前10都进不去!
毫不客气地说,香港本土电影市场,甚至是对国际市场公平开放,却并没有对大陆公平开放。
众所周知,国产影片新冠大流行几年以来,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国际引进大片,中国内地电影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是不惧怕竞争的。我们对国际市场开放,对香港电影开放,尽管最近几年行业也出现了波折,而内地电影业整体向前的大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闲闲财经认为,香港电影业如果想要打破僵局,重新迎接辉煌的话,必须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铁饭碗”,对内地电影放开,最先能增加香港本土影院的票房收入,进而改变生态,促进新陈代谢,重见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