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周郭颐,为什么特别喜欢莲花?还给它赋予了哪些品质呢

现今如日中天 2024-12-03 08:31:19

被列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的《爱莲说》,虽然仅有119个字,却成为千年来的传世经典,跟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样,都是中国文学传播史上的奇迹。此篇短文的作者名叫周敦颐,他是北宋的一位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哲学家与理学家。他的思想深邃而广博,尤其对于莲花的偏爱,不仅体现在其个人的审美情趣上,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与道德寓意。本文探讨的话题是:

北宋的周郭颐,为什么特别喜欢莲花?还给它赋予了哪些品质呢?

北宋文学家周郭颐

一、为何特别喜欢莲花?

首先,从直观感受来看,莲花以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优雅姿态赢得了周敦颐的青睐。莲花生于淤泥之中,却能保持自身的纯洁与高雅,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莲花虽生于污浊之地,却能洁身自好,不为外界所染的特质。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恰如君子在纷扰尘世中保持清高与独立,不为世俗所动的高尚品德。进一步探究,周敦颐对莲花的喜爱,还源于他与佛教思想的深厚渊源。

北宋时期,禅学盛行,对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敦颐也不例外,他常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雅士一同参禅问道,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莲花在佛教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佛的象征之一,如佛座被称为“莲台”,庙宇则称为“莲刹”。周敦颐在佛教思想的启迪下,将莲花视为超凡脱俗、清净无染的象征,进一步将其融入自己的理学体系,赋予了莲花更为丰富的道德内涵。

周郭颐《爱莲说》寓意画

二、给莲花赋予的品质

在周敦颐的哲学体系中,莲花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美丽花卉,更是人格理想与道德追求的化身。他通过莲花,寄托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莲花之“中通外直”,象征着君子内心的通达与正直,不为外物所扰,坚守内心的信念与原则。

其“不蔓不枝”,则体现了君子的谦逊与节制,不张扬、不炫耀,始终保持低调与内敛。而“香远益清”,则象征着君子的美德与善行,能够感染并影响周围的人,使社会充满正能量。

此外,周敦颐还通过莲花,表达了对社会污浊面的积极面对与批判态度。在北宋末年,社会风气日下,贪污腐败盛行。周敦颐以莲花为镜,警醒世人要保持清正廉洁,不为世俗所染。

高洁的莲花

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当像莲花一样,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也要保持内心的纯洁与高尚,不为外界所动摇。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韧劲与勇敢,正是周敦颐赋予莲花的又一重要品质。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还将菊花、牡丹与莲花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莲花的独特魅力。菊花象征着隐逸的品格,虽高洁但过于避世;牡丹则象征着富贵与荣华,虽美丽但易陷入物欲的泥潭。

《爱莲说》扇面

而莲花则兼具高洁与入世的精神,既不为世俗所染,又能积极面对社会现实,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这种“花之君子者也”的美誉,正是周敦颐对莲花品质的最高赞誉。

值得一提的是,周敦颐对莲花的喜爱,还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据记载,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植了一片莲池,每当夏日来临,池中莲花竞相绽放,香气四溢,成为他修身养性、体悟哲理的理想场所。在这片莲池中,周敦颐不仅欣赏到了莲花的美丽与高雅,更从中汲取了无尽的智慧与力量。

曾在南昌做知县的周郭颐腊像

三、编后话

综上所述,周敦颐之所以特别喜欢莲花,并赋予其诸多高洁品质,是源于他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对佛教思想的深刻领悟以及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莲花在周敦颐的笔下,不仅成为了一种自然美的象征,更成为了一种道德美的典范。

周敦颐对莲花的钟爱启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保持内心的纯洁与高尚,不为外界所染;要勇于面对社会现实,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要坚守内心的信念与原则,始终保持低调与内敛。这些品质与精神,正是周敦颐通过莲花所传达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周郭颐雕塑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0 阅读:0

现今如日中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