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连续下调、银行业净息差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南京银行却交出了一份“逆势高增长”的成绩单。根据2025年1月24日披露的投资者交流纪要,该行2025年旺季信贷投放开局良好,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增量均优于去年同期,为全年信贷规模的稳健增长奠定基础。这一表现背后,是南京银行通过“量增价稳”的策略、非息收入驱动、资产质量优化等多维度构建的“教科书级”盈利组合拳。以下从多个角度解析其增长逻辑。

一、信贷投放策略:对公与零售双轮驱动,精准布局实体需求
1. 对公贷款:规模与结构并重
南京银行的对公贷款业务是其规模扩张的核心引擎。截至2024年末,该行对公贷款余额达9319.91亿元,较年初增长14.34%,其中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速分别达28.92%、21.50%、11.82%。2025年1月前两周,该行对公贷款(不含贴现)已累计发放近600亿元,重点投向制造业、科创和绿色领域。这一策略不仅契合国家政策导向,也通过高景气行业分散风险,提升了资产质量。
2. 零售贷款:从“三驾马车”到精细化运营
尽管零售贷款增速相对平缓(2024年上半年个人贷款余额仅增长1.46%),但南京银行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了差异化竞争。其零售贷款以住房抵押、消费贷和经营性贷款为“三驾马车”,2023年上半年住房贷款余额达769.86亿元,消费贷余额增长至1773.77亿元。此外,该行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效率,如“你好e贷”授信户数超16万户,线上业务转化率达70%以上。
二、盈利模式突破:非息收入驱动,息差韧性凸显
1. 非息收入占比超51%,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在行业净息差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南京银行的非息收入成为业绩增长的关键。2024年上半年,其非息净收入达134.05亿元,同比增长25.51%,占营收比例首次突破51%。其中,金融市场业务表现尤为亮眼: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暴增509.57%,达42.61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13.33%,代理、结算等中间业务贡献显著。
2. 息差管理:负债优化与资产摆布
尽管净息差从2023年的2.04%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1.96%,但南京银行通过负债成本控制和贷款定价优化减缓了压力。例如,存款结构中个人存款增速(6.46%)高于对公存款(2.27%),低成本的个人存款占比提升至32.02%。同时,贷款投放向高收益领域倾斜,如科创和绿色金融,进一步支撑了息差韧性。
三、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不良率连降,拨备覆盖率高位
南京银行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资产质量保持行业领先。截至2024年末,其不良贷款率降至0.83%,连续四个季度持平,拨备覆盖率高达335.27%。这一成果得益于以下措施:
- 审慎授信机制:通过调优资产结构、加大不良处置力度,关注类贷款占比下降至1.07%。
- 区域经济深耕:依托长三角经济活力,2023年新设18家支行,网点总数增至260家,强化本地化风控能力。
- 政策红利转化:绿色、小微等领域的贷款不良率较低,有效分散了传统行业的风险。
四、股东信心与资本管理:增持与分红并进
1. 股东增持彰显长期价值
2024年,法国巴黎银行三次增持南京银行股份,持股比例升至18.04%,成为外资增持A股银行的最大案例。此外,江苏交通控股等本土股东也持续加码,全年累计增持超70亿元。股东的高频增持反映了对南京银行“深耕区域+零售转型+金融科技”战略的认可。
2. 高分红策略巩固投资者回报
南京银行自上市以来连续8年派息率超30%,2024年中期分红37.1亿元,占净利润的32%。稳定的分红政策不仅提升了市场吸引力,也通过再投资支持了资本补充。截至2024年6月末,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97%,未来若166亿元可转债全部转股,可进一步提升至9.98%。
五、未来展望:区域优势与数字化转型并进
1. 长三角经济复苏的红利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商行,南京银行深度受益于区域经济回暖。2024年,江苏省GDP增速领跑全国,区域内科技、制造业和外贸需求旺盛,为该行信贷投放提供了持续动能。
2. 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创新
南京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布局深远:供应链金融服务覆盖1400余家中小微企业,“鑫e伴”现金管理系统签约客户超9.9万户。此外,消费金融子公司南银法巴消金总资产达461亿元,国际金融公司(IFC)拟注资4000万美元,进一步拓展消费场景。
传统银行的突围样本
南京银行的逆势增长证明,传统银行并非注定被互联网金融机构取代。通过“对公+零售”双轮驱动的信贷策略、非息收入的结构优化、审慎的风险管理,以及股东回报与资本补充的平衡,该行在行业变革中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增长路径。随着2025年正式年报的披露,其盈利组合拳的细节或将更清晰,但当前的业绩已为城商行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如何在息差压力下维持增长动能,或将成为南京银行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