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府参事武义青:发展新质生产力,京津冀大有可为

中国经济周刊 2024-03-29 14:21:07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

京津冀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京津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先行区、示范区’的重要角色。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核’,肩负着光荣使命与重大责任。”河北省政府参事、河北经贸大学研究员武义青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就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而言,2012—2022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依次为1.98%、2.38%、2.57%。横向比,京津冀提升空间较大。

“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富集,制造业基础雄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有可为。”武义青说。

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

对此,武义青表示,应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武义青说。

京津冀三地产业创新这张“网”如何织?武义青认为,京津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氢能、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2022年北京输出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356.9亿元,仅占全部流向外省市的7.8%,北京的对外技术交易额有90%以上流向津冀以外地区。主要原因在于津冀的产业结构与北京的创新结构匹配度不高,创新链和产业链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北京的创新成果大部分在津冀地区以外转化,影响了北京对津冀的辐射引领。”武义青表示,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引导北京更多科技创新资源向天津和河北的优势产业聚焦。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在一线城市中,北京2012—2022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3.33%,上海为2.28%,广州为0.81%,深圳为4.51%。

武义青表示,这与深圳企业研发投入高有关。

2022年,深圳的研发投入为1880.49亿元,比北京少近千亿元,比上海少百余亿元,比广州多近900亿元。

“但是,研发投入来自企业的比例,北京超过四成,上海和广州都超过六成,而深圳超过九成,仅华为的研发投入就高达1615亿元,比天津、河北两地之和还多近200亿元。”武义青说。

在深圳,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涌现出像华为、大疆、比亚迪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京津冀需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武义青说。

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的传统产业不能忽视。“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传统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生产方式优化等实现质的提升和转变。”武义青表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涵盖多个方面。

一是技术升级和创新。通过引入先进技术,传统产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是产品升级和差异化。通过改进产品设计、功能和品质,传统产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市场份额。

三是生产方式的优化和智能化。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管理模式和实现生产智能化,传统产业能够提高效能。同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也是重要方面,传统产业需要引入环保技术、节能减排措施,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

四是服务升级和个性化不可或缺。通过加强售后服务、个性化定制等方式,传统产业能够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不是对立关系,关键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政策信号已频频释放。1月29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

“京津冀在全面布局未来产业方面,要加强前瞻谋划部署,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武义青表示。

武义青进一步指出,在优化产业支撑体系方面,要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深入推进5G、算力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千兆光网等建设,前瞻布局6G、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武义青表示,还应引导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未来产业,深化设施、设备和数据共享,加速前沿技术转化应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融合赋能,发展公路数字经济,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6期)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