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怎样的金融

中国经济周刊 2024-03-28 10:50:11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世人关注中国、国人期待未来的重要时刻,一个关键词融入中国经济前行的脚步,这个词就是“新质生产力”。

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可见,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密切相连。

作为生产要素的关键,支撑创新的资本从何而来?这显然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需要有效破解的瓶颈。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怎样的金融才能匹配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依据金融性质的不同特点,要助推创新,金融结构应当转向“以资本金融为主,以货币金融为辅;以股权金融为主,以债务金融为辅”。

为什么需要这样的金融结构特征?我们说,中国经济正处于“赶超”的关键时期。而“赶超”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追赶”,其二是“超越”。从全球金融发展的历史看,一般而言,处于“经济追赶期”的国家多采取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金融方式,因为它积聚金融资源的能力强、速度快。比如二战结束后的德国和日本,都是依托银行业迅速积聚大量金融资源并投入经济,从而实现了所谓“快速的追赶”。说来不难理解,因为“追赶”一般基于前人的成功事项,比较容易符合银行对风险认知、评估、控制的一般准则,所以,处于追赶期的国家采用银行业主导的债务金融模式是适合的。

但“超越”就不同了。“超越”意味着前无古人的创新,而从事创新的企业往往一无抵押、二无现金流,失败的风险远远超过了“经济追赶期”,超出了银行信贷以及债权投资者所能容忍的范畴。所以,它要求金融结构的大幅转变,这个转变就是从间接金融转向直接金融,从债务金融转向股权金融。因为,唯有股权投资者是“预期投资者”,他们对企业发展未来的关注度,远远大过对企业过去和当期收益状况的关注度,是创新型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本资源。

所以我们说:应当转变金融方式,向长期资本、股权资本为主体的金融结构发展,这不仅与中央一再强调的金融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而且也是创新发育的关键动力。正因如此,构建健康的中国股权类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重大战略意义不可小觑。

责编:姚坤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