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国人的观念里,孩子若能步入高等学校的殿堂,接受大学教育,未来必将前途无量;而反之,若是无缘大学,仅仅上一个技校,当一名技工,就只能一辈子做重复度高的工作,与进步和发展无缘。
然而沈阳的一个名叫洪家光的小伙子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肯钻研,能吃苦,就也能抓住机遇,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才。
甚至,在2019年的时候,他曾经收到过一份来自美国的邀请函,美国人开出1000万年薪热情邀请他过去工作。
这份邀请被洪家光断然拒绝,因为他一心只想报效国家。那么,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青年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出身平凡说到这个小伙,他虽然天赋出色却家境普通,并非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1979年12月,在父母的期待下,洪家光呱呱坠地。这个时候的中国还比较贫穷,放眼望去一片凋敝,工业化程度并不高。
而懂事后的洪家光也像同龄人一样,一有时间就帮家里人干活。那段日子对于他而言是清贫而快乐的。父母虽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却全力以赴支持他读书。在父母的培养和熏陶下,他也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
7岁时,洪家光被父母送去城里读书。来到人生地不熟的环境,洪家光是第一次知道外面繁华的世界。为了支持他学习,父亲找了份瓦工的工作,母亲则清扫街道补贴家用。
他们的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却踏实肯干。母亲常常告诉洪家光:“做事要脚踏实地,本本分分,宁可让身体累一点,也要把自己该做的事儿完成。”
对于母亲说的话,他也一直铭记在心,并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告诉自己,要努力上进,不断学习,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在初中毕业后,因为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洪家光不再继续升学,往下读书了。他选择早早走上养家糊口的道路,开始在技校学习。
在技校的岁月为他初步提供了开拓眼界的机会,也让他学着掌握了一些实际技能。洪家光不同于其他人,他对自己要干什么十分明确,并展现出对技术的极高热情和天赋。
洪家光上手很快,悟性也比较高,尤其在机械维修和电子技术方面更是勤奋钻研。那个时候技校到家的距离很远,他每天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奔波两地。但哪怕是在路上,他也不会浪费丝毫时间,而是求知若渴,自学了四本技术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洪家光以第一名优异的毕业成绩被分配到了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刚到公司的他踌躇满志,一心想要施展自己的本领,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桶冷水——年久失修的厂房破败不堪,机器更是老化严重。这景象让他不由得怀疑起了自己的选择,并为前途命运感到了迷茫。
此后,他的日常工作只是在机器和零件间忙忙碌碌,繁琐而重复度高的劳作让人麻木、思维钝化。
害怕自己被这种劳动磨平心智的洪家光向他的师傅反映了这个问题,老师傅却鼓励他道,每一个辉煌的事业都是起步于平凡,哪怕是我们见到的浩大的工程,都是由无数这种微小的环节构成的,普通的劳动者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为这个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番话语让洪家光又鼓起了干劲,他开始反思自己目前存在的能力问题,积极热情地钻研手艺,琢磨刀工,不放弃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看着厂子中的劳模墙,暗暗发誓自己也要在岗位上有所成就。
拜师学艺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洪家光根据自己的弱点和长处,开始了积极的拜师学艺。
洪家光的第一个师傅是孟宪新,他打磨的刀片精密程度在工厂里都是数一数二的。操作手法简直到了臻至化境的地步。
可是,怎么能让他接受自己、传授自己知识呢?洪家光开始了死缠烂打的拜师路。在洪家光真心实意又锲而不舍的软磨硬泡下,孟宪新终于同意收他为徒弟,这让洪家光大为惊喜,学习态度愈发虔诚。
就这样,洪家光一连拜了十二个师傅。
虚心求教再加上勤学苦练,让他的技艺大为精进。那时,一般人一年只会工作4000个工时,可洪家光却完成了7000多个工时,几乎要多出一倍的时长!
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的时候,洪家光所在的工厂面临着巨大的生产压力。在岗位上的每一个人都愁眉不展,他们不确定这份工作能否还能维持下去。
在这个关键时刻,洪家光却展现出了无比的积极和奉献精神。为了赶上工作进度,他毅然决定将生活用品搬进厂里,吃住都在工厂之中,包揽下了无数的工作量,只为能让工厂有些起色。
2002年临近春节,公司接到了紧急任务:加工修正工具金刚石滚轮。
金刚石滚轮是被用于核心叶片精加工的工具,其尺寸公差要求在0.003毫米以内,这个数据相当于人头发丝宽度的二十分之一,非常难以操作。
核心叶片作为航空发动机的关键组成部分,要承受极高的温度、压力以及高转速带来的巨大离心力作用。尺寸的精确与表面平整度对叶片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即便是微小的尺寸偏差或表面不平整都有可能导致空气流动的不稳定,从而导致发动机性能下降、振动增加以及能源浪费等各种严重问题的出现。
因为条件严苛,很少有人能做出这种精度。
洪家光所在的公司更是只有刘师傅一人掌握此种技术。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时候的刘师傅因为一场疾病而卧倒在床,无法前去工作。
就在这个时候,洪家光自告奋勇,包揽下这份任务。然而,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对于第一次上手的洪家光来说,这简直毫无诀窍,难如登天。重复了多次后只换来了接连的失败。
他不由得灰心丧气,对自己心生疑虑。可是,开弓哪有回头箭,在短暂的迷茫过后,洪家光又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琢磨技艺、改善加工方法。
在废寝忘食的努力之下,他终于学会了这一项核心技能,还挑战极限,把误差缩小到了0.002mm以内。他展现出来的作为航空领域人才的无限潜力让人吃惊。
洪家光如此刻苦钻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被国家重用1999年的时候,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美国轰炸,很多在美的华人都遇袭身亡了,然而我们那个时候遭受西方的技术封锁,并没有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的能力,飞机数量紧缺,只能靠美国将遗体运回。
这个消息让洪家光大受触动,他不甘落于人后,暗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进技术。
在接触到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的工作后,洪家光认识到传统的车床根本不能满足叶片加工的需求。于是他决心要攻克金刚石滚轮打磨这个难题,不要让我们再受制于人。
2002年,他成立了科学研究小组,致力于攻克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技术。
洪家光不光钻研实际技术,更是买了一本又一本的研究专著来阅读,时常与相关领域专家沟通。据说,洪家光完成项目之际,光笔记心得就达10万多字。
洪家光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历经5年多的时间,从减小托盘与操作台的间隙,到解决托盘与托盘间隙之中的问题。做了1500多次的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让人又惊又喜的是,洪家光研发出来的打磨航空发动机的滚轮工具能让金刚石滚轮精度达到2微米,寿命更是扩大了两倍之多。
此后,又经过4年多的时间,这套技术终于走向成熟,可以大规模应用投产。
这项突破性的成果为洪家光与团队带来了巨大荣誉。“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也荣获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洪家光为航空创造了9200多亿的产值,也得到了丰厚的奖励。
很快,这个消息就被美国人得知了,他们震惊于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居然有人可以突破封锁,研发出媲美西方的顶尖技术。
于是,美国人开始用重金吸引洪家光将技术带过去。然而,洪家光却一口回绝了。遭到拒绝的美国人仍然不死心,又抬高价格,加重筹码,找到洪家光说能给他提供1000万的年薪,并且在美国随便住。
洪家光听到这些条件,不为所动,因为他一心报国,对奢侈的生活没什么向往。于是,美国人只能灰溜溜地尴尬的走了。
勤勤恳恳、一心报国的洪家光在取得成就后,也没有因此而忘记初心。他仍然秉持着积极求教的心态,不断地学习。
同时,他也认识到薪火相传的重要性,把所有的本领毫无保留的教给自己的13个徒弟。
洪家光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过去的说法,如今,每一个人都应该在交流和沟通中取得进步。
是啊!正如古语所言“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唯有无私地传承经验,才能让我们的国家不断进步,成为真正的工匠大国。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哪怕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我们也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丢掉大国工匠的精神。只有勤勤恳恳地坚持和锲而不舍地钻研,才能换得想要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