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这个巴勒斯坦最大的城市,多年来深受其害,百姓流离之所,而我国当年如果没有这位“乞丐”,我们可能也面临今日之加沙的处境,他就是中国核先驱赵忠尧先生。
1902年6月27日,赵忠尧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他自幼遵从父训,励志为国为民出力,做有用于社会之人。
中学时期,赵忠尧刻苦学习,文理并重,受自身的兴趣和报效国家的信念影响,逐渐被自然科学所吸引。
1920年,赵忠尧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选择了师资力量较强的文理科化学系。
但是赵忠尧并不囿于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也同时学习数学和物理课程,这为他日后进入物理学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1924年,赵忠尧提前半年修完了高等师范的学分,凭借着优异的物理成绩,被东南大学聘为叶企孙教授的助教。
赵忠尧深受叶企孙严肃庄重的品格和严谨认真的教风影响。在担任助教期间,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赵忠尧继续努力学习,次年便达到了东南大学本科毕业的要求。
后来他便去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部深造,师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蜜勒根校长,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当时的德国在某些物理领域刚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因此,没过多久,赵忠尧便去了德国,在哈罗大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了一年多, “九一八”事变后,赵忠尧急于回国,临别时,卢瑟福对他说:“你们中国人在我们这里念书的很多,成绩不错,但是一回国就听不到声音了,希望你回去后继续搞科研。”
赵忠尧回国后在清华大学教书,1937年七七事变后,赵忠尧不愿意在日寇占领的地方做事,率先离开了北京,当时,北平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师生纷纷南下。
因为有约50毫克放射性镭还在清华实验室的保险柜当中,赵忠尧从外地潜入北平,梁思成载着她,雪佛兰小轿车一路狂奔驶入清华园,躲过日军的盘查,一份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科学珍宝终于被抢救出来了。
赵忠尧将盛装镭的铅筒放在一个咸菜坛子里,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他昼伏夜行,几乎丢掉了所有行李,只有这咸菜坛子与他形影不离。
逃难的路人遇见他都投以诧异的目光,一个多月后,当他拄着一根木棍,手提着咸菜坛子,晃晃悠悠来到长沙临时大学办事处报到时,工作人员对这个“乞丐”未加理睬。
历经艰难险阻的赵忠尧没有跟工作人员解释,只是将坛子慢慢放下,找到了梅贻琦校长,声音沙哑地喊道:“梅校长,梅贻琦先是一惊,继而泪水涌出眼眶……
1938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赵忠尧进入该校物理系任教。
在其后的八年时间里,赵忠尧等西南联大的教师们,忍受着物质上的极端匮乏,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坚持开展教学活动。
在教学之余,赵忠尧还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开展科研。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冬,赵忠尧应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之邀,前往重庆担任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日本的战败也让我国意识到核物理的重要性,赵忠尧在麻省理工大学的大力帮助下,加工了大小三四十箱加速器部件。
1951年1月17日,赵忠尧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首都北京,中国科学院请他到刚创建的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核物理方面的工作。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在赵忠尧数十年科研与教学的生涯中,作出了举世瞩目的重要科学贡献,更为我国原子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开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赵忠尧是“大师之师”,不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与杨振宁都曾受教于他,还有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朱光亚、邓稼先这八位“两弹一星”功臣是他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