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诸葛亮,那可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可他做出的某些决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他杀了位旷世奇才,又提拔了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将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十六年后,这举动到底值不值?
公元223年,刘备撒手人寰,临终前把蜀汉的江山托付给了诸葛亮,这可是千钧重担啊!诸葛亮接下了这担子,肩负起兴复汉室的大任,可这路,走得可不容易。他几次北伐,想和曹魏掰掰手腕,可结果呢?一波三折,起起伏伏。
公元228年,诸葛亮挥师北上,结果街亭之战,一个叫马谡的家伙,因为轻敌冒进,把仗给打输了,诸葛亮气得不行,只好把马谡给咔嚓了。这马谡啊,脑袋瓜子灵得很,可就是没啥实战经验。你说他可惜不可惜?
可就在这场仗里,却冒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王平。这老兄,大字不识几个,可战场经验却丰富得很。他当时跟在马谡身边,马谡非要往山上扎营,王平死活不同意,自己带兵在山下扎了营。结果呢,马谡全军覆没,王平却带着兵安然无恙。诸葛亮知道后,眼睛都亮了,立马提拔他当先锋。你说诸葛亮这眼光,毒辣不毒辣?
这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人心里嘀咕:这王平,啥文化都没有,怎么就能当先锋呢?可诸葛亮却不管那些,他看重的是王平的经验和忠诚,而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后来几次北伐,王平总是冲在最前面,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了蜀汉的顶梁柱。想想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家伙,早就被历史尘埃埋没了。
时间一晃,十六年过去了。公元244年,曹魏挥师南下,十万大军压境,蜀汉上下都慌了神,不少人想放弃阳平关,退守成都。可王平站了出来,说什么也不退,他说要死守阳平关。他领着士兵,浴血奋战,硬生生扛住了曹魏的进攻,为蜀汉赢得了一线生机。
要是没有当年诸葛亮慧眼识珠,提拔了王平,蜀汉早就完蛋了。这就是一念之差,天壤之别啊!
这故事告诉我们,乱世之中,识人用人,有多么重要。诸葛亮杀马谡,提拔王平,看似矛盾的举动,却恰恰体现了他高超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马谡是个人才,可惜缺乏实战经验;王平虽然没文化,但却是战场上的老手。诸葛亮的选择,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权衡利弊,审时度势的结果。
后来蜀汉灭亡了,王平的结局如何无人知晓,但他保家卫国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诸葛亮和王平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英雄不问出处,关键在于忠诚和奉献。 这,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