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伊塔事件:6万人跑去苏联,某个县仅剩百人,发生了什么?

安琪小世界 2025-03-21 15:02:49

1962年的春天到夏天,新疆的伊犁和塔城地区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场大规模的边民逃亡,历史上叫“伊塔事件”。

大概有6万多人偷偷越过边境跑到了苏联,把当地的社会经济搞得一团糟,有些县甚至只剩下百来号人。这事听着就挺震撼的,到底咋回事呢?

为啥会跑那么多人?

要搞懂“伊塔事件”,得先看看当时的大环境。

1962年是个啥时候?新中国刚成立十几年,日子不好过,尤其是边远地区。加上国际上中苏关系闹翻了,边境那块更是乱成一锅粥。

新疆那会儿条件艰苦,特别是伊犁、塔城这些靠边境的地方。解放初期,国家底子薄,工业农业都没起来,粮食老是短缺。

尤其是1959到1961年的困难时期,全国都吃紧,边疆更惨。田里的收成不够吃,牧场的草料也不够牲畜用,很多人家连顿饱饭都混不上。

档案里说,伊犁有些地方的人均粮食不到200斤,饿肚子是常事。小孩瘦得皮包骨,大人干活都没力气,这种日子谁不发愁啊。

政府是想管,但那时候资源有限,政策也没完全跟上。

修水渠、发粮食这些事都提上了日程,可落实到边民手里,速度慢得让人着急。老百姓看不见盼头,心就慌了。

再看看苏联这边。中苏关系本来挺好,50年代还一块搞建设,后来因为意识形态和利益问题,俩国家掰了。到1962年,苏联在边境搞起了小动作。

他们知道中国这边日子苦,就派人过来宣传,说什么“苏联地多粮多,去了就能过上好日子”。还偷偷给边民发点吃的、用的,搞得好像那边真是天堂。

这招挺管用。毕竟人饿急了,谁不想找条活路?苏联还利用中苏边境线长、管不过来的漏洞,故意放水让边民过去。

档案里提到,苏联在边境设了“接收站”,专门接这些逃过去的人。这不是啥好心,分明是想恶心中国,顺便捞点劳动力。

再说说边境管理。

那时候新疆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地形又复杂,有山有戈壁,边防兵再多也看不过来。

加上刚建国,部队还没完全稳定,很多人手都不够。霍尔果斯、巴克图这些口岸,平时就几个人守着,铁门一推就开了,根本拦不住大部队。漏洞这么大,逃起来自然容易。

国内苦、苏联诱,再加上管得松,这事就有了苗头。可光靠这些,还不至于跑6万多人,关键还得看有人带头。

谁在背后推波助澜?

“伊塔事件”不是老百姓自发的,得有人组织。这里面,祖农·太也夫和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这两个人是跑不掉的。

他们身份不低,原先是新疆军区的副参谋长,开国少将级别,咋就干出这事了呢?

祖农·太也夫是俄罗斯族,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也是少数民族出身,具体族别史料没细说。

这俩人早年在新疆民族军混,后来1949年民族军改编成解放军第五军,他们就当上了高级军官。

解放初期,新疆局势乱,他们管过边境的事,立过功,上面挺信任他们的。

按理说,这种人应该好好干,为啥反水呢?其实他们不是啥理想主义者,更多是被形势逼的,再加上私心作祟。

第一,跟苏联有牵连。祖农是俄罗斯族,天然跟苏联有点联系。苏联那边早就有意拉拢新疆的少数民族军官,许了不少好处。他们可能私下跟苏联搭上了线,觉得自己跑过去能混个好前程。

第二,国内环境让他们失望。那几年政策紧,军官待遇也不高,边疆又苦,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没啥奔头。加上中苏翻脸,他们估计中国这边迟早得出事,心就动了。

第三,边民的情绪给了他们机会。老百姓日子苦,天天抱怨,他们就顺势下手,拿这个当筹码。史料里说,他们借着下牧区调研的名义,挨家挨户串联,散布谣言,说“苏联啥都有,去了就不用受罪了”。这不是为民请命,就是想拉人给自己壮胆。

1962年初,这俩人开始行动了。他们利用职务便利,摸清了边境的防守情况,还跟苏联那边通了气。4月前,他们跑遍了伊犁和塔城的村子,煽动了好几千人。到了4月22日那天,他们带着第一波人直奔霍尔果斯口岸,后面的人一看有人带头,也跟上了。

这事干得挺绝,他们自己也跑了,没打算回头。不过后来证明,他们高估了苏联,也低估了中国政府的反应。

事件经过:6万人咋跑的?

“伊塔事件”从1962年4月开始,到夏天才算消停。跑的人多,规模大,场面乱得没法收拾。

4月22日早上,霍尔果斯口岸是最先炸锅的地方。几千人聚在那儿,带着家当和牲畜,直接冲了过去。边防兵没见过这阵仗,拦都拦不住。带头的是祖农和马尔果夫的手下,他们喊着“去苏联有饭吃”,把气氛点起来了。

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之前几个月,谣言已经在村里传开了,说苏联地肥人少,去了就能分地分房。加上粮食短缺闹得人心惶惶,很多人一咬牙就跟着走了。

跑的人主要从霍尔果斯和巴克图两个口岸走。这俩地方离苏联近,中间就隔着几十公里的戈壁和山路。6万多人不是一块跑的,分了好几拨,前后持续了好几天。档案里说,塔城跑了4万多,伊犁跑了2万多,连牛羊都带走了30多万头。

跑的过程挺惨。路不好走,老人小孩跟不上,有的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到了苏联边境,语言不通,吃的住的也没人管,好多人直接傻眼了。

跑了这么多人,当地直接瘫了。伊犁霍城县最夸张,1.4万人跑了,剩不到1000人,全县经济损失上千万。塔城也好不到哪去,40多万亩地没人种,牧场空了,村子跟鬼镇似的。粮食产量那几年直接腰斩,政府得赶紧往那儿调物资,不然剩下的人也活不下去了。

跑的人里,后来有1.3万多回了头。为啥?苏联那边根本不是宣传的那样,去了才发现还得干苦力,日子照样苦。回来的这些人里,有的后悔得不行,可惜晚了。

政府咋收拾这烂摊子?

“伊塔事件”搞得边疆大乱,政府不能不管,马上采取了好几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最先被派去的。他们接管了没人种的地和空的牧场,开始开荒种粮。兵团的人苦是苦点,但干活实在,几年下来,粮食产量慢慢回升了。他们还在边境建了国营农场,既管生产,也管防守。

边防漏洞得补上。部队加了人手,巡逻次数多了,还修了瞭望塔。霍尔果斯这些口岸直接升级,铁丝网拉起来,跑人没那么容易了。

光堵不行,还得让老百姓日子好过点。政府往边疆投钱,修水渠、建粮仓,粮食供应慢慢跟上了。政策也松了点,给边民发点补贴啥的,逃跑的心思自然就少了。

这事让中苏彻底撕破脸。中国说苏联挑拨,苏联不认账,两边吵得不可开交。边境那几年老有摩擦,小冲突不断,好在没打起来。

祖农·太也夫和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跑到了苏联,可结局不咋地。苏联没把他们当回事,给了点小钱就打发了,俩人后半辈子过得挺落魄。那些跟着跑的边民也好不到哪,有的干体力活糊口,有的想回来回不来,日子过得苦哈哈。

留下来的人靠着兵团和政府的支援,慢慢缓过来了。新疆边疆后来稳定了不少,这事也算翻篇了。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