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斤穿不上S码?现在的女装,已经小到连纸片人都塞不进去了!”
最近,一位体重仅84斤的博主在网上吐槽,自己网购了上百件衣服,结果一大半都穿不上。
明明选的是自己常穿的尺码,可到手后却小了两圈,甚至“均码”比前几年的S码还紧。
这条帖子迅速引爆网络,无数女生纷纷晒出自己被“缩水尺码”坑惨的经历,话题直接冲上热搜。

随着争议发酵,有服装店主站出来解释:“衣服做小一点,瘦的女生会买,胖的女生以为穿不上,但实际能塞进去的话,反而会有种‘惊喜感’。”
说白了,就是商家觉得——小码衣服好卖,大码衣服滞销。
这番言论一出,网友直接炸锅。有人怒骂:“这叫惊喜?这叫惊吓!”
也有人调侃:“原来不是我们胖了,是衣服缩水了!”
更讽刺的是,不少女生发现,现在很多品牌的XS码,实际胸围只有78cm左右,腰围60cm,这哪是给普通人穿的?
分明是给“二次元纸片人”准备的!

面对商家的“惊喜论”,多家官媒下场批评,直指这是“畸形审美”,认为商家通过缩小尺码,变相逼迫女性追求极端瘦削的身材,加剧社会的身材焦虑。
确实,近几年女装尺码越来越离谱。
有网友对比发现,10年前的M码,现在直接升级为XL;某快时尚品牌的裙子,标着“均码”,实际腰围却只有58cm,连小学生穿都费劲。
更夸张的是,有些店铺的“大码女装”专区,最大号竟然只到L码(相当于普通品牌的M码),这不是明摆着歧视吗?

虽然媒体和部分网友痛批商家,但另一批人却认为:“有需求才有市场。”
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商家最懂消费者,如果大码真的那么好卖,他们何必自断财路?
现实是,很多女生看到“显瘦”“修身”的关键词就会下单,甚至有人为了塞进小一码的衣服拼命减肥。商家不过是抓住了这种心理,顺势而为。
但反对者反驳道:“不是消费者想要小码,而是商家只给小码!”
很多女生吐槽,自己根本不想穿紧身衣,但市面上稍微好看点的款式,清一色都是“短、紧、小”。
稍微正常点的版型都被归为“oversize”或“男友风”,价格还翻倍。
这哪里是市场选择?分明是商家在操控审美!

其实,女装尺码缩水并非偶然,而是快时尚行业的潜规则之一。
1,降低成本:衣服做小一点,用的布料更少,成本更低,利润更高。
2,刺激消费:很多女生穿不上小码,不会怪衣服,只会怪自己“胖了”,于是更疯狂地减肥、买新衣服。
3,营造稀缺感:通过缩小尺码,制造“这件衣服很挑人”的错觉,让消费者产生“我能穿上说明我身材好”的虚荣心理。
更讽刺的是,同一品牌在不同国家的尺码标准完全不同。
比如,某国际快时尚品牌的亚洲线尺码普遍比欧美线小两个码,难道亚洲女性天生就该更瘦?

面对越来越离谱的尺码,不少女生开始用实际行动抗议:
坚决退货:穿不上就退,绝不为不合理的尺码买单。
转向男装:很多女生发现,男装的尺码更合理,版型更舒适,价格还更便宜。
支持大码品牌:近年来,一些主打“包容性尺码”的品牌逐渐崛起,证明市场需求一直都在,只是被主流商家忽视了。

说到底,衣服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让人去迎合衣服。
当84斤的女生都穿不上S码时,这已经不是“市场需求”的问题,而是商家在强行定义什么是“标准身材”。
你觉得女装尺码越做越小,是消费者的选择,还是商家的套路?如果你也遇到过“离谱尺码”,
欢迎在评论区开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