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史君曰曰
4月22日南亚火药桶再度被点燃,印度所控制的克什米尔帕哈甘镇发生一场恐怖袭击,造成26人死亡,印度新德里这次的反应有点奇怪,发生一起恐怖袭击,原因还没明确的情况下,直接就对巴基斯坦上纲上线,仿佛认定这次恐怖袭击就是巴基斯坦做的。
印度为应对此事选择停止执行《印度河用水条约》,并且切断了巴基斯坦60%的农业灌溉和电力用水等一系列强硬措施,同时还封闭陆路口岸,驱逐巴驻印军事顾问,召回驻伊斯兰堡外交官。
这一下可是是比向巴基斯坦丢枚炸弹还要残忍,巴基斯坦没有水的供应,3000万人没办法喝水,最后活活渴死的可能性都是有的。
因此巴基斯坦做出对印度做出,关闭领空、暂停贸易、驱逐印度外交官等多种反击手段,并警告印度的“断水”行为等同于战争。
此前印巴多次爆发军事冲突时,印度都没有采取断水这一手段来针对巴基斯坦,而此次恐怖袭击刚发生,尘埃还未落定,印度就将矛头直指巴基斯坦。
印巴冲突
印度这是想借助这次恐怖袭击将事态扩大化,至此恐怖袭击的“指使者”已经无关紧要了,现在事态已经上升到印巴两国的战争层面了。
双方军队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频繁交火,印度在战线中部署了苏-30MKI战机和布拉莫斯导弹,巴基斯坦则将“沙欣-3”弹道导弹转入战备状态,核威慑风险骤增。
此次印巴冲突的直接导火索虽然是源于印度遭遇恐怖袭击,但矛盾的起源则是克什米尔主权争议、水资源争端和国内政治压力。
印度莫迪政府为转移经济增速放缓的内部矛盾,强化对印控克什米尔的控制,甚至通过引入8.5万定居者改变人口结构。
巴基斯坦则深陷债务危机,将克什米尔问题作为凝聚国内共识的工具,美国则是通过支持印度推进“印太战略”,强化美印军事合作,并进一步激化矛盾。
美国的身影
印度莫迪政府的激进举措,本质上是一场“以战止乱”的政治赌博,为转移内部矛盾,莫迪政府选择“制造外部敌人”。
通过强化对克什米尔的控制、引入8.5万定居者改变人口结构,以及借断水激化巴方矛盾,成功将民众注意力从民生问题上转移。
这种策略并非首次使用,2020 年疫情失控时,印度曾在中印边境制造摩擦,2024年经济危机期间,莫迪又通过修订《公民身份法》煽动宗教对立,但此次“断水”的极端手段,背后必然有“高人”指点。
美国副总统万斯4月20日访印后前脚刚走,克什米尔枪击案后脚即发,时间线精准得让人怀疑。
美国从印巴战争中也可以获取不少好处,莫迪充当的“印太战略”炮灰,既在西边防线给我国施压,又能借印巴冲突推销军火,可谓是一石二鸟之计。
还有一点,印度采购美国的F-35款项还没有付清,若是印巴冲突升级的话,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巨头股价势必飙升。
对我国的影响
印巴现在的情况是会给我国带来一部分安全风险,比如边境压力与分裂势力的威胁,克什米尔局势一旦失控,可能导致难民涌入我国新疆地区,加速刺激“东突”等势力的分裂活动。
我国西部边境的稳定则是直接与“一带一路”能否安全进行下去有着直接关系,我国曾在中缅边境举行联合实兵实弹演习,虽未直接针对印巴冲突,但释放了强化边境管控的信号。
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军事部署可能威胁中巴“经济走廊”CPEC的安全,该“走廊”是我国“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连接新疆喀什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涉及能源、交通等领域的重大投资。
中巴经济“走廊”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在能源、交通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就比如塔尔煤田二期工程和卡洛特水电站扩容。
但印巴冲突可能导致项目延误,影响我国对欧亚大陆的出口物流,印度关闭阿塔里陆路口岸后,中巴经济走廊的货物运输需绕道中亚或选择成本更高的海运,直接导致物流成本的增加。
巴基斯坦若因印度断水陷入农业危机,可能影响其偿还我国债务的能力,使我国对巴投资的风险加大。
我国与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但与印度也保持着复杂的经贸关系,在2024年中双方的贸易额一度达到1184亿美元。
我国需在支持巴基斯坦维护合法权益的同时,还需要避免过度刺激印度,与印度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保持合作,也可以有效削弱冲突对双边关系的冲击。
总结
印度眼下借印巴冲突转移国内经济危机,看似是走了一步妙棋,实则饮鸩止渴,断水将导致巴方农业崩溃,难民潮必然会冲击印度。
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巴印在克什米尔发生交火,暂无人员伤亡报告
环球网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恐袭事件嫌疑人2名同伙被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