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了一个月,“高考钉子户”唐尚珺的高考志愿终于公布了:
四个志愿里,三个是师范类。
其实对于这个这个结果,网友们并不意外,因为早在唐尚珺公布自己高考分数的时候,他便已经透露自己今年会去上大学,并会选择师范类学校。
只是,高考15年,曾拒绝上海交通大学,最终选择这样一条“出路”,还是让诸多关注他的网友唏嘘不已。
可是当看到评论区中,有人通过年龄、就业等方面的分析,似乎这便是诸多选择中最好的一条路。
这不禁让我想起纪录片《出路》,这部从09年到15年,共拍摄了六年的纪录片,用三个阶层的三个孩子的不同人生路,为我们全面展示了“出路”的方向。
原来,努力多年,唐尚珺的“出路”,早早就在这部纪录片中,藏好了答案。
一、复读的徐佳纪录片中的徐佳,代表着大多数人。
在他所出生的小村庄里,很少走出大学生。但大家对于考大学都十分重视。
尤其是徐佳的父母曾在城里打工,深切明白有文凭和没有文凭的区别,所以,即使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孩子也不是所谓的“天才”,依然把读书看得很重。
而徐佳本人,也很认同“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他鼓足勇气,一再决定复读。然而不管他怎么努力,成绩都如同“焊死”一般,增长并不多。
徐佳埋怨过命运,也想过放弃,甚至还有过轻生的念头,但最后,在母亲的鼓励下,他还是整理好书本,重新坐在教室里,开始再次复读。
这是徐佳第二次复读了。
在纪录片中,徐佳坦诚地说,复读的压力很大,他在一段时间里,手发抖、人冒汗,甚至连题都做不了。
但是徐佳知道,他没有太多的选择,如果放弃考大学,他的出路便只有一个,那就是和父母一样,靠苦力生活。
所以,他最大程度来调节自己的心态,每天早上五点便进入学习状态,用勤奋来弥补不足。
但老天并没有放过徐佳,在临近高考的时候,徐佳的父亲意外身亡,徐佳很伤心,但更记得自己答应父亲要考上大学的事情。
最终,徐佳打破四百九十多分的魔咒,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
对于千千万万个高考生来说,考上这个大学,并不是最出众的,但是对于徐佳来说,却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开始。
然而,纪录片在跟拍中,又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暴击。
四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大学毕业的徐佳,因为经济问题,主动放弃考研,投身进了找工作的行列。然而好的工作并不好找,在多次面试失败后,不得已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
但不善言辞、没有经验的徐佳,在这个岗位中,如履薄冰,试用期结束,他又随之失业了。
看着站在天桥上,充满迷茫的徐佳,让人不禁想起诸多来自普通家庭的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背景,没有足够的优势,离开学校这座象牙塔,如同被人敲醒,原来单凭努力,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原来同样寒窗苦读,走出学校,依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
难道命运真的不给寒门学子一点机会吗?
当然不,也许在此时,你会看到徐佳和其他没有上过大学的人一样,甚至还会去应聘同样的岗位,但是接受的教育,会让徐佳的思维不同,对人生的规划也不同。
果然,在徘徊中,徐佳找到了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一次,有曾经的知识加持,他的工作日益稳定,婚事也提上日程。
也许有人会说,辛苦复读,最终也只是一座城里的普通“房奴”。
然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本身就已经是一场命运的逆袭,徐佳站在父母的肩膀上,从农村跨越到了城市,而徐佳的孩子,则会在徐佳的肩膀上,去更高的地方。
纵然辛苦,却充满希望。
二、退学的马百娟当然,不是所有的寒门学子,都如徐佳一般,有一个支持他的家庭。
来自甘肃一个偏僻农村的女孩马百娟,同样代表着被世人忽略的一部分孩子。
马百娟是在12岁才上的小学二年级,她所在的学校,有着我们意想不到的简陋:
三间平房,五六个孩子,两个老师。
老师并不年轻,讲着一口方言,甚至还会读错字。
尽管如此,马百娟来这里上学也很不容易。因为离家远,她每天很早就要起床,然后啃几口饼子,出发去学校。
放学后,等待马百娟的也不是可口的饭菜、舒适的学习环境,她需要喂猪喂鸭,协助家人做饭,甚至还要去山上拉玉米秸秆,作为燃料和饲料。
山里的日子真的太苦了,村里的人为了生存、为了孩子的前途,陆陆续续搬走了,马百娟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花光所有积蓄,把家搬到了宁夏,马百娟也随之转学到了更好的学校。
但等待马百娟的,不是更上一层楼的学习成绩。马百娟的基础真的是太差了,再加上浓厚的方言和拘谨的性格,马百娟在这里格格不入。
最终,她选择了退学。
退学后的她,开始找工作。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的年龄太小了,且没有一技之长,没办法,她便只能回到家里,做一些农活。
而这并不是最让人叹息的事情,在偏僻的农村,一个女孩停止上学且待在家里,那便意味着,她的人生大事将会被提上日程。
马百娟也没有例外,退学后的第二年,马百娟便和自己的表哥结婚了。
这一年,她只有16岁。
当一群半大的孩子大着肚子站在墙边聊天的时候,眼眶无端地便酸涩了起来:
她们本该坐在明亮的教室,接受教育,思考人生,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可最终,她们却早早进入婚姻,在自己还是孩子的年龄,孕育孩子,日复一日,眼前一抹黑。
而她们自己,并不知道,路行此处,人生会有什么样的差距。
就像马百娟,当初她的梦想是去北京读大学,但具体读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行业,她的心中并没有概念,有的只是,去读大学,然后每个月赚到一千块钱。
所谓“出路”,在她们的心中,本就是一种虚无。
在纪录片中,还有一个让人难忘的场面,那就是马百娟的家人,要钱拍摄的事情。
导演也曾经分享过这件事:纪录片在BBC播出后,曾有一位加拿大的女士联系到导演,想要资助马百娟。
导演在联系的时候,还提出马百娟的哥哥也需要资助的问题,对方都同意了,只是,资助的事情还没有落实,马百娟的哥哥便已经退学了,紧接着马百娟也退学了,资助的事情不了了之。
再加上在拍摄过程中,其他涉及到金钱的事情,马百娟的家人希望可以从中得到利益,于是便有了纪录片中要钱的一幕。
无关品德,这只是一场来自生活的磋磨。
突然便明白了徐佳和父母的坚持:
有的出路,看上去对于生活的变化不大,但却可以给人的思维、格局、见识等,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三、创业的袁晗寒同样是退学,身在北京的袁晗寒,和马百娟的境遇,却有着天壤之别。
袁晗寒的家庭条件很好,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也是袁晗寒的妈妈提出的,希望可以拍一拍自己的女儿。
17岁的时候,袁晗寒因为和老师不合,对于学习也不感兴趣,选择了退学。然后她的日常便是:刷剧、发呆、画画。
她没有如马百娟、徐佳的经济烦恼,但却依然会感到恐慌:
“我也会恐慌,不过我恐慌的不是没事干,而是一直没事干。”
她尝试多种方法来拯救自己精神上的贫瘠,为自己寻找“出路”,比如带着画板去老胡同画画,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
但这些都没有让袁晗寒得到改变,最后,袁晗寒的母亲送她去德国学画画,让她尝试在自己的爱好中,找到“出路”。
去了德国的袁晗寒同样不用为生活担心,她养着小狗、谈着恋爱,做着喜欢的事情,顺利拿到了毕业证。
但和徐佳一样,毕业即迷茫,袁晗寒依然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最后,在家里的资助下,她回北京注册了“艺术投资公司”,继续自己的艺术事业。
如果把“出路”的终点寓为罗马,那么在我们大众的眼中,徐佳知道罗马且明白如何通往罗马,并 一直为之努力,而袁晗寒则出生在罗马,她想要的,则是如何让自己在罗马的生活更加符合心意。
他们在前进的路上,纵然遇到的问题不同,但他们最终都会如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图,进入不同的阶段,实现层层迭代。
可叹的是诸如马百娟,连罗马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自己需要怎样一个“出路”。
在这样的对比下,突然便明白了张桂梅老师的苦衷,走出大山,考上大学,也许从物质上,并不能改变多少,但展望过星空后,从此入眼的便是不一样的风景。
这大概也就是唐尚珺坚持多年的动力吧!
高考从来不是唯一的选择,但当我们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条条框框,高考,便是跳出这些枷锁,让我们真正看见自己的最佳选择。
而“出路”的模样,也是千人千面,遵从本心,努力向上生长,必然会看到它最好的样子。
——END——
【作者|浅笑】
【编辑|知愚】
他这辈子不见的能上大学,不是因为分数不够。
这个大学没必要上了,要么继续复读挣奖金,要么努力融入社会挣工资挣钱
每年高考都是为了奖金[得瑟]
这年代大学已经不是最好的出路 只是让你有更多的选择
没所谓啦,反正都过了年龄了,读书几年做网红出来送外卖就行了[笑着哭]
40岁毕业国营单位就不收了,只能进私企,有的私企35岁就不收了,不知道他有没有紧迫感
能坚持同一件事15年,足以说明此人有鸿鹄之志,我除了尿尿可以坚持15年以上、其他的事情坚持不了那么久
2014年就去读多好,将近10年还是这个阶段
不复读不等于不能参加高考,自己闭门就读,参加高考
中国政法大学已是巅峰了
啃老?你信不信工作 15 年的人都没有他收入高
646怎么只有重庆大学?这不应该是武大这一类的学校吗
16年那些年已经很好了呀读出来的话估计都工作了[捂脸哭]
昨天有个新闻一位大爷考大学考到了57岁,大学毕业直接退休
人家不是天材,是真的从一个平平凡凡,家境贫寒的普通人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复读十五年并不是人家的初衷,也更不是为了今天当网红。
下辈子投个好胎吧
最终会直播,成为网红
他的确是一个牛人,一般人没有他的勇气,一般人复读一辈子都考不了他今年分数[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人家挣钱而已,年年考年年有教培机构给奖金,上班也未必有这么舒服
民族加分 50 分?5 分吧?
你不知道他开直播一场,收了十几万礼物?你毕业赚钱没?
22年不是703分吗
挺好的,上班没几天就退休,值得
为了梦想,这种毅力和坚持值得给个赞!
回去开补习班吧,15年高考工作经验!比一线老师强
“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从哪看出来的?
精神可嘉,智商水平不高,拼了老命才考上,但不具备清北的培养的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迟早必定会掉队。
人家复读已经赚到钱了
线上卖课吧,高考指导
考了十几年都学不会抓住机会[点赞],也是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