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紧张又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总有那么一抹别样的“色彩”,他们散发着独特的“清香”,也是战火里不可或缺的存在。
毛主席有不少革命战友,舒同就是其中一位。舒同除了是毛主席的革命战友之外,还是毛主席的“学友”、“书友”、“笔友”。这就像是文人之间互相切磋,也能成为彼此学习的动力。
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靠着手中的“笔头子”来书写时代的故事,而且把社会的风云变幻展现出来,这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还流传下来好多不为人知的美谈。
1954年舒同要调任了,他就说:“我去山东,我对那儿有感情。”
“才子”可不少,不管在哪方面都能混得开。总会有最擅长的一处,也总会有值得别人夸赞的地方。
舒同1905年出生,他身材小但智慧大。20岁之前,他就是个老老实实埋头读书的学生,20岁之后就成了受人尊敬的共产党员。什么叫学到知识用到正地方?舒同就做到了,而且做得特别棒。
舒同的个子不高,跟部队里那些身材魁梧的战士比起来,舒同可没什么优势。那些战士可能会说自己是“大老粗”,没什么文化。但舒同和他们不一样,舒同的书法厉害着,厉害到毛主席都想让他动笔写字的地步。
而且,舒同在部队做的政治、宣传这些工作,那可是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就像抗日和解放战争的时候,舒同,在部队里负责思想引导工作。别的战士在战场上跟敌人拼杀,他主要是跟国民党部队打交道。他做的这个联系工作,是奔着起义去的,这一招可厉害,不用损失一兵一卒,就清除掉好多障碍。
舒同能力特别强,一有写信的事儿,别人就推荐他,说:“让‘小巨人’来写吧。”
舒同跟山东的缘分得从1944年开始讲起。那时候,舒同因为工作调任的事儿,在延安和毛主席见了面。毕竟是晚辈,舒同那是又期待得很,又特别紧张。
夏日气温很高,延安窑洞里温度倒是适中,可舒同的手心冰凉,还时不时冒冷汗。虽说不是头一回见面了,舒同却仍像个新手似的。
刚一进门,毛主席就欢喜地说:“快过来,咱们可得好好聊聊。”
毛主席就像见到了许久未见的好朋友一样,赶忙招待起来,嘴里还不停地说着话:“虽说咱们见面没几回,可联系可不少哟。”
舒同挺疑惑的,毛主席那么忙,咋会跟自己有更多往来?于是,舒同就回应道:“这得从哪儿说起?”
毛主席笑着讲:“上次直罗镇战役,就不必提。”
舒同点头,表示认可。
毛主席接着说道:“你写的字还有文章那可真是厉害,我想不看到都难。你写的抗大校名我都看过了,你发表的文章我一篇都没落下。”
毛主席的话让舒同慢慢放松下来。得到认可,舒同心里可高兴了,但他依旧特别谦虚地回应毛主席:“这没什么,这没什么,都是我分内的事。”
然后毛主席顺势切入正题:“确实得去做,山东的问题你也得好好去了解,好好去做。”这场谈话持续了好久,毛主席把山东的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方方面面都讲到了,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舒同最有名的那肯定得是他的书法本事。打小就开始练,他到处走,各地都留下了他的书法真迹。
1959年的时候,舒同视察工作特别上心。费县的水利工程可是国家相当重视的建设项目。当地的老百姓干得大汗淋漓的,但心里可高兴了。他们还说:“赶快修,这对咱们有好处的,以后的日子就好过。”
老百姓说得开心,舒同听了也乐呵。舒同正感慨着,就收到了邀请,写了“许家崖水库”这几个字。他写的时候,多年的文字功夫就显出来了,字里行间满是他对这个水库的期待和激动。
舒同的字里有情感,也饱含着百姓的心声。毛主席可喜欢了,每次见面都得让舒同写几笔。
舒同在革命和书法界那可是相当有名气的。他的妻子,是八路军里令人钦佩的女战士。他的妻子叫王云飞,和舒同一样,在文化组织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建国之前,王云飞就在军队和党组织里开展工作。需要的时候,她可是能跟日军拼了命抗争的女英雄!
抗日战争那会,日军到处搞扫荡,程度有轻有重。咱的部队,也跟着激烈地开展反“扫荡”工作。咱部队要是碰到难处了,肯定会有人站出来。王云飞就是这么个人,他的表现让其他战士又意外又佩服。
王云飞心里很清楚最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可他还是打算最后再拼上一回。他以前还想过拉响手里的手榴弹,把小日本儿给堵得死死的,让他们想跑都没处跑。不过,万幸的是,最后的结局还不错。
就这样,像她这样了不起的女性和才子舒同走到了一起,在当时那可真是让人特别羡慕的一对儿。
三、毛主席的文化兴趣毛主席打小就和书本有很多接触,对于书法他也有自己的见解。毛主席头一回见到舒同写的字的时候就问:“这字是谁写的?以后多拿些给我瞅瞅。”到后来,毛主席还收集了不老少舒同写的字。
毛主席从青少年时期起就一直坚持书法,只要兴趣在,他就不断学习。到了晚年,哪怕被病痛折磨,毛主席手中的笔也没放下,对字画的研究也从未停止。
1973年的时候,毛主席连走路都困难了。那时候开一场会下来可累了,坐久了,毛主席的腿就不听使唤了,想站起来都不行。就这么个情况,毛主席为了不让大家操心,每次都是最后才退场的。
医生建议毛主席要休息,少操心劳神。可毛主席,手里一直没放下过文件、书籍啥的。在那堆得像小山似的书桌上,好多都是古人的手迹、字帖之类的东西。
有时候闲工夫多了,毛主席也会拿起笔来写一写,临摹一下。毛主席讲:“可不能闲着,闲着会更累。”
毛主席一生看到的自然都是顶尖的作品,对文化的感悟也异于常人。不过,这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三年多的时间里,上百种、上千册的书法作品,都在毛主席的记忆里不断加深印象,这份坚持可是自始至终从未改变。
从这就能看出来,毛主席特别重视这方面的人才。不管是新中国成立之前,还是成立之后,只要毛主席跟舒同见了面,那可就有聊不完的话题,什么诗词、书法,能一直聊下去,这和他们在战场上的状态可完全不一样。
舒同的能力强到连毛主席都称赞,在新的时期,他的书法也被很多人追捧。舒同一家人都为革命做了不少贡献。晚年能过得安逸是很幸运的,而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这个兴趣。
毛主席与舒同彼此欣赏,毛主席的文化素养一直是舒同学习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