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活跃在广大农村地区,他们身兼农民与医生的双重身份 ,是农村医疗的主要力量。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他们背着药箱,穿梭于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从简单的头疼脑热到常见疾病的诊治,再到卫生防疫知识的普及,他们都亲力亲为,为无数农民送去了健康和希望。
在那个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赤脚医生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150多万赤脚医生却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我们不禁设想,如果沿着毛主席当年的设想继续发展赤脚医生,如今的农村医疗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1965年,新中国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
在这期间,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霍乱被彻底消灭,鼠疫得到了有效控制,性病基本绝迹,天花也已灭绝。
同时,接生员队伍不断壮大,产妇和婴儿的健康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此外,以“人民公社”为中心的三级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网也初步建立。
然而,毛主席却敏锐地察觉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时,医疗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大部分的医生、医药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广大农村地区则普遍面临缺医少药的困境。
根据1964年的统计数据,全国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有69%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地区仅占31%,其中县以下的占比更是低至10%。
在卫生事业费方面,全国共有9.3亿元,其中2.8亿元用于公费医疗,占比30%;2.5亿元用于农村,占比27%,但用于县以下的资金仅占16%。
此外,在全国83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中,有70%是干部、教师等国家公职人员。
1965 年 6 月 26 日,毛主席在听取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汇报时,严厉批评了卫生部的工作:
“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服务,这15%中主要还是老爷,而85%的人口在农村,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我看,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医疗问题,毛主席提出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年,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是在实践中提高。
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也总比骗人的医生和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
这便是著名的 “六二六指示”。
“六二六指示” 犹如一声号角,拉开了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大幕。
各地迅速响应,开始大力培养适合农村需求的医疗卫生人员,“赤脚医生”这一群体也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1965 年夏天,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率先办起培训班,毕业于苏州医专的黄钰祥担任教员,他精心准备了医学常识和简单治疗方法的课程,学员们在这里集中学习了4个月,之后便回到公社担任卫生员,开启了他们为乡亲们服务的旅程。
后来被称为 “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 的王桂珍,就是这个培训班的首批学员之一。
1968年夏天,《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的调查报告》的文章,这篇文章经毛主席批示后,于同年9月14日在《人民日报》上刊载,“赤脚医生”这个名字由此传遍全国,并迅速成为当时的舆论热点。
在“六二六指示”的指导下,赤脚医生群体迅速发展壮大,他们的身影遍布在中国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据资料记载,1975 年底,中国农村 “赤脚医生” 数量已经达到 150 多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更是多达 390 多万人。
他们宛如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覆盖了广袤的农村大地,他们的工作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医疗、预防、保健等多个方面 。
除了日常的疾病诊治,他们还积极推广卫生知识,让农民们了解基本的卫生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在预防接种工作中,他们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地为村民们接种疫苗,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传播。
比如在疟疾盛行时,正是这些赤脚医生挨家挨户问诊,秉持着 “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 的原则,最终帮助农村地区消除了疟疾这一病魔的威胁 。
在妇幼保健方面,赤脚医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走村串户,为孕妇进行定期的孕期检查,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例如,赤脚医生会教导孕妇如何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如何预防孕期常见疾病,这些看似简单的指导,却极大地降低了孕产妇的死亡率。
赤脚医生不仅关注孕妇的健康,也致力于新生儿的健康。
他们会在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进行访视,检查新生儿的身体状况,确保他们没有先天性疾病,同时,赤脚医生还会为新生儿接种疫苗,预防天花、小儿麻痹症等传染病。
这些措施使得中国率先成为根除这些高发传染病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在医疗技术上,虽然赤脚医生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但他们通过短期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掌握了很多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他们不仅善于利用当地的草药资源,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疾病,把许多普通草药变成治病救人的良药,还积极学习和推广新的医疗技术,比如针灸、推拿等,为患者减轻病痛。
赤脚医生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不用再因路途遥远、医疗资源匮乏而对疾病束手无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1976 年后,赤脚医生这一群体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卫生队伍》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赤脚医生”这一称呼正式成为了历史名词。
为什么曾立下汗马功劳的“赤脚医生”就此消失了呢?
赤脚医生的出现,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的消失也是多方面的。
比如,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变,农村的土地制度发生了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土地分配到户,农民需要自行安排生产。
赤脚医生原本依赖的工分制退出历史舞台,他们的工作模式和收入来源受到冲击,没有了工分,赤脚医生的收入大幅下降,他们不得不重新拿起锄头种地,以维持生计。
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对医生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当时的赤脚医生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医学教育,医疗水平有限,在面对一些复杂疾病时往往力不从心 。
再加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大多以老人和儿童为主,这使得赤脚医生的服务对象大幅减少,他们的生存空间也随之缩小。
在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赤脚医生逐渐被更为完善的乡村医生制度所取代 。
我们不妨大胆畅想一下,倘若时光倒流,赤脚医生能够按照毛主席的设想持续发展,那如今的农村医疗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1)更专业的医疗队伍
彼时,赤脚医生将不再是简单的 “半农半医” ,而是会朝着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迈进,成为经过严格、系统培训的乡村全科医生 。
政府会加大对赤脚医生培训的投入,制定完善的培训体系,从基础医学知识到临床实践技能,再到公共卫生管理,都会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培训 。
他们将熟练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如微创手术、数字化诊断等,还会深入学习中医的传统疗法,像针灸、推拿、拔罐等,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运用得更加娴熟 。
如今一些乡村医生通过进修学习,已经能够开展较为复杂的医疗服务,若赤脚医生制度延续发展,这种专业提升将更加普遍和深入 。
(2)医疗资源下沉与城乡均衡发展
赤脚医生制度的延续,将进一步促进医疗资源向农村下沉,实现城乡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 。
在每个村庄,都会有设备齐全的卫生室,里面配备着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 X 光机等,让村民在村里就能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
而且,上级医院的专家也会定期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对赤脚医生进行指导和会诊,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 。
如此一来,村民无需再长途跋涉前往城市医院,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不仅减轻了村民的就医负担,也缓解了城市医院的拥挤状况 。
像现在一些地区开展的远程医疗试点,已经让村民尝到了甜头,若赤脚医生制度持续发展,这种便利将普及到更多农村地区 。
(3)医疗知识普及与健康意识会进一步提升
日常工作中,赤脚医生会成为农村医疗知识普及的重要力量 。
他们会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向村民传授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如如何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感冒、流感等季节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
同时,他们还会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村民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情况,为村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
在赤脚医生的努力下,村民的健康意识将大幅提高,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从源头上减少疾病的发生 。
过去,赤脚医生在卫生防疫知识普及方面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若制度延续,这种作用将更加凸显 。
(4)农民看病时可以花更少的钱
赤脚医生的医疗服务成本相对较低,他们不需要像城市医院那样配备大量的先进设备和高端技术,而是通过简单的医疗工具和基本的医疗知识,就可以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如果赤脚医生制度延续到今天,这种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可以为农民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同时,赤脚医生还可以通过预防保健,减少疾病的发生,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
而且,赤脚医生与农民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来自农村,生活在农村,与农民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纽带。
这种亲近感会使得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农民对赤脚医生的信任度也更高,在当今社会,医患矛盾时有发生,而赤脚医生的存在可以有效缓解这种矛盾。
赤脚医生的培养模式是从农民中选拔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进行短期培训,这种模式使得医疗人才更加贴近基层,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如果赤脚医生制度延续到今天,这种培养模式可以继续为农村输送更多的医疗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农村的基本医疗需求,还能为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赤脚医生,曾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曾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篇章 。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们用自己的热血与汗水,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和付出,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
尽管赤脚医生已经成为历史,但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依然在民间流传 ,若是赤脚医生能够按照毛主席的设想持续发展,那农村医疗将会迎来新的春天,农民们将会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
1、王晓明.赤脚医生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2023,30(4):12-15
2、李明.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89-92
3、] 张华.赤脚医生:从历史走向未来[N].光明日报,2024年1月15日,(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