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白求恩病逝前,向聂荣臻提出要求:请给我的离婚妻子拨一笔钱

夏菡谈历史故事 2025-04-23 20:20:43
背景介绍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大地烽火连天。

此时,一位48岁的加拿大医生带着300箱医疗器械,跨越重洋来到中国。

他就是诺尔曼·白求恩,一个被毛泽东誉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国际主义战士。

在晋察冀边区的窑洞里,他用简陋的手术刀挽救了3800多名战士的生命,却在临终前留下一封让所有人动容的遗书:“请给我的离婚妻子拨一笔钱。”

这个细节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掀起层层波澜。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白求恩为何对离婚九年的前妻念念不忘?

他的跨国情缘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人性挣扎与时代烙印?

正文:

白求恩的婚恋史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情感史诗。

1923年,他与英国贵族小姐弗朗西斯在伦敦一见钟情,却因肺结核主动离婚。

当他奇迹般康复后,弗朗西斯毅然重返他的身边。

然而,白求恩对医疗事业的狂热再次让这段婚姻亮起红灯——他将诊所收入全部捐给穷人,导致家庭破产。

1933年,两人再次分道扬镳,但离婚协议中特别注明:“若弗朗西斯需要帮助,白求恩必须倾尽所有”。

1938年,白求恩带着抵押祖宅换来的3万美元医疗器械(折合现在2000万)来到中国。

在晋察冀边区,他创造了四天完成150台手术的纪录,发明了用骡子驮运的流动手术室,甚至在手术中亲自为伤员输血。

但在铁血医者的坚硬外壳下,藏着最柔软的角落。翻译董越千曾回忆,白求恩在截肢手术时会突然停下,喃喃自语:“这声音像极了弗朗西斯弹钢琴的手指。”

1939年11月11日,白求恩因手术感染败血症,生命垂危。

他颤抖着写下遗书,将两支钢笔送给吕正操和贺龙,行军床留给战友,医学书籍托付给助手,却独独为弗朗西斯留下550块银元(相当于今天15万元)。

聂荣臻收到遗书时,发现白求恩的存折里只剩3.45元边区币——他早已将所有积蓄投入中国抗战。

这份跨国遗愿历经战乱,直到2007年才由加拿大白求恩协会在弗朗西斯墓前焚化。

人们发现,这位英国贵族终身未再婚,始终保留着白求恩的照片和信件。

在多伦多的旧报纸上,还能找到她晚年为中国抗战募捐的报道。

结尾:

白求恩的故事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引发深刻共鸣。

2020年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离婚率同比上升17%,其中63%因工作冲突导致。

上海抗疫中,华山医院一对夫妻通过防护服上的留言传递爱意;镇江援鄂护士张弘韬与谢念叶在38天里相识相爱,用“抗疫侠侣”的故事诠释了新时代的担当与浪漫。

这让我们想起白求恩1937年的日记:“不是不爱,是不能只爱。”

他用生命证明,理想主义者的爱情从来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在时代洪流中淬炼的赤子之心。

正如他设计的“药驮子”,既装着救死扶伤的器械,也承载着超越国界的温情。

站在白求恩纪念馆的玻璃展柜前,泛黄遗书上的血渍依然清晰可见。

它见证的不仅是一个男人的愧疚,更是千万个理想主义者的生命注脚——当爱情与使命狭路相逢,有人选择“苟利国家生死以”,有人坚守“不负如来不负卿”。

但无论何种选择,都值得被尊重,因为它们都在诠释同一个真理:真正的爱,从来不是占有,而是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