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张爱胜率队考察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深入了解协会运行机制、服务平台和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情况;唐长江秘书长热情接待了张爱胜副书记一行。
兰州新区工信和数据局临时主要负责人李鹞,兰州新区产业合作和转移服务局临时主要负责人李军德,兰州新区驻深圳产业联络服务部主任马向东,甘肃省国投集团基金公司总经理赵紫文,兰州市政府驻深圳招商中心张米蕾,东正资本副总经理阎诚泉,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唐水珍、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罗焕塔等领导参加本次活动。

▲合影
01 参观协会办公室
在唐长江秘书长的陪同下,张爱胜副书记一行参观了协会办公室及展厅。
唐长江秘书长表示,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成立于2019年8月,目前已拥有1000多家会员单位,电池行业95%的龙头企业均已加入协会;2024年会员单位总产值已超过4.5万亿元。
协会核心单位包括核心会员单位包括:比亚迪(弗迪电池)、天能集团、ATL(NVT)、亿纬锂能、欣旺达、赣锋锂业、德赛电池、珠海冠宇、力神电池、豪鹏科技、腾讯、泰和新材、南孚电池、虎头电池、鹏辉能源、博力威、飞毛腿、恩捷股份、信宇人、新宙邦、湘潭电化、盟固利、星源材质、贝特瑞、光华科技、海目星、利元亨、金银河、久森新能源、冠业新材、诺德股份、德方纳米、科恒股份、新益昌、台铃集团等;涵盖电芯、PACK、材料、设备以及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
张爱胜副书记对协会的高速发展予以高度评价;他认为,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各项制度完善、凝聚力强、影响力大,为中国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02 交流座谈会
唐长江秘书长对张爱胜副书记一行的莅临致以热烈的欢迎及衷心的感谢;并从协会核心价值观、办会理念、发展历程、服务平台等方面介绍协会的情况。
他还介绍了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情况。他指出,2024年中国锂电池总产量1170GWh,同比增长24%,行业总产值已经连续三年超过1万亿元;而在双碳战略的推动下,储能产业更是蓬勃发展,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335GWh,同比增长超过70%,中国企业出货量占九成以上。
他认为,随着能源绿色转型升级以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的发展,储能产业还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市场空间广阔;储能产业正处在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希望有志于发展储能产业的地方政府能积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

张爱胜副书记介绍了兰州新区的发展情况;近年来,兰州新区以金属新材料为突破重点,以储能电池、光伏组件全产业链为主攻方向,积极引进了德福20万吨铜箔、海亮15万吨铜箔、宝武10万吨石墨化负极材料、广东宏宇20万吨负极材料、道氏技术18万吨碳材料等电池上游材料项目,百万吨级新能源材料国家“储能之谷”逐步形成。
他表示,兰州新区拥有丰富的风电、光电资源,发展储能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而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在新能源电池及储能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影响力;双方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他希望能以此次交流座谈为契机,双方能健全交流合作机制,开展更深入更具体的合作。
双方就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初步共识:
一、双方共同在兰州新区打造先进电池产业集群(产业园)。
二、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为兰州新区编制《先进电池产业集群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措施方案。
三、通过组团参加协会举办的展览会、在协会重大活动上开展招商推介、在协会媒体平台上开展招商宣传广告等系列组合拳,快速扩大兰州新区在电池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张爱胜副书记表示,希望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产业研究中心标准编制团队能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为基本准则,高标准严要求的编制《兰州新区先进电池产业集群规划》;同时,也希望借助协会平台和资源优势,招引一批电池产业链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新区的风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唐长江秘书长表示,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将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兰州新区先进电池产业规划》,并协助兰州新区兰州新区开展精准招商,积极推荐有扩产和产业转移意愿的会员企业落户兰州新区,为兰州新区打造国家级先进电池产业集群赋能。

▲左起:唐长江、张爱胜
兰 州 新 区
兰州新区于2012年8月20日获国务院批复,是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胡焕庸线以西唯一的国家级新区,被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使命。规划范围涉及兰州市永登县、皋兰县的6个镇,总面积1744平方公里;现托管4镇,面积1165平方公里,实有人口72万。
近年来,兰州新区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市从拓荒筑基到崛起腾飞、产业从蓝图规划到集链成群、创新从探索培育到支撑驱动、改革从学习跟跑到系统集成、开放从内陆腹地到前沿高地、生态从黄土荒丘到花海绿洲、民生从兜底保障到优质共享、党建从夯基固本到科学引领的“八个历史性转变”,迈入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阶段。先后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重大改革创新试点,获“联合国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等20多项荣誉。
一、经济实力实现跃升。2011—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增长到448亿元、增长近90倍,固定资产投资从不足5亿元增长到340亿元、增长68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不足0.5亿元增长到31.4亿元、增长62.8倍,常住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长到72万人、增长7.2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8232元、3605元增长到44225元和18152元,分别增长5.4倍、5倍,经济增速2017年以来连续保持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在市州重点工作评价中获得贡献奖,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5%,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二、产业发展成链集群。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多快好实完善创新链、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入实施“335+X”产业倍增和项目“双进”行动,构建起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信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万元GDP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获批“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生产基地、百万吨级“新能源电池材料之谷”、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西北循环经济发展高地加速形成,全省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和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作用日益凸显。
三、创新开放动能强劲。紧盯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整合优化科创资源,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80余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8%,百余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医用重离子加速器、12000米海洋钻机、3.5微米铜箔等一批产品和技术世界一流,“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第三极加速崛起,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形成立体化开放平台,西北第一个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建成投运;粮食、肉类、跨境电商等8个指定监管场地和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获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四、集成改革活力迸发。聚焦“提效率、降成本、优服务”,深入实施管理体制、干部人事、行政审批、国资国企等“九大改革”,形成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灵活顺畅的用人机制。行政审批、商事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国务院目标的1/4。全员聘用、绩效考核、绩效工资等制度日臻完善,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持续激发。国有企业从无到有,核心竞争力和战略支撑作用不断增强。高效落实助企惠企系列政策,企业项目前期费用、生产经营成本大幅降低,市场经营主体从不足1000户增长到5万户、增长超50倍,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营商环境建设第三方测评全省第一。
五、生态修复闯出新路。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率先获批实施。坚持以生态修复治理为抓手,创新实施“生态修复治理+现代农业+优质林草业+城镇发展”模式,有效拓增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空间”,城市绿化率由不足5%提高到36%,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以上。累计实施生态修复治理60多平方公里,聚力打造“省门第一道”绿色走廊,有力支撑千万人口、万亿GDP的“大兰州”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创建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获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六、民生福祉日益增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画出共建共治共享最大“同心圆”。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功能品质不断提升,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中川国际机场三期、中兰客专、兰张三四线等重大外联工程建成,西北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建成中小学校超100所、学位9万多个,各类医疗机构168家、床位2200多张,各类文化场馆40个,西部最大的科教园区入驻院校17所、入驻师生15万人。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及吃住行等全面保障。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加速打造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
下一步,兰州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准确把握在全省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四强”行动、做好“五量”文章中的功能定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新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