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学习了《伤寒论》的第64条后,接着就开始学习第 65 条 了。在这个65 条当中,我发现这个“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的条文和64条中有一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就是都是发汗后引起的一些病变,不同之处就是一个是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一个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主之,对于这两个不同的情况,64条中所出现的情况用的是桂枝甘草汤,65条就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茯苓和大枣,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的呢,我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从病因方面来分析:“发汗后” 这一句话是在表明了疾病发生的起因是不适当的发汗。在中医的理论中,汗为心之液,过度发汗或者是不恰当的发汗,都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和津液。心阳受损后,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及水液代谢的调节。
65条中的这个“其人脐下悸者”,是指患者自觉脐下这个部位有一种跳动不宁,悸动之感。这是由于心阳不足,下焦肾水失去了心阳的温煦和制约,水饮内动,欲上逆凌心所致。此时,水饮初动,尚未形成典型的奔豚发作,只是出现脐下悸动的先兆症状。
这个“欲作奔豚”,就是患者自觉有一股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时痛苦异常,发作后复如常人。
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就是针对这种心阳不足、下焦水饮欲动欲逆的情况而设计的,方中的茯苓甘淡,能利水渗湿、宁心安神,可伐肾邪、利小便,使水饮从小便而去;
桂枝辛甘温,能通阳化气,平冲降逆,温通心阳以制水;
甘草甘温,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大枣味甘,能补脾和中,与甘草配伍,既能助中焦运化以制水,又能培补脾胃以滋化源,防止水饮内生。四药合用,共奏温通心阳、化气行水之功,以预防奔豚的发生。
以上的理解不知道对不对,希望大家参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