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在中国大地上都逐渐陷入战乱之时,一位民国总统与世长辞,而在他临死之际,心中依然是对侵略者的坚定反抗,让人感叹不已。。
在民国时期,很少有一位总统能像他一样如此有骨气,我们不禁对他的身份和经历产生了好奇。他究竟是何许人也?为我国又做出了哪些贡献?
1、去世前的呐喊
孙中山先生在去世的时候留下了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就是因为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所偷取,导致国家走的越来越偏。
实际上,民国政府自袁世凯倒台之后就一直保持着领导人的更换与选举。
只不过在当时全国各地革命运动盛行、社会动荡的时期,这些领导人都形同虚设。再加上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傀儡一般的人物,又没有做出什么事迹,自然不受重视。
而就是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竟出现了一位英雄人物。他不仅对日俄等侵略者表示痛恨、与他们势不两立,还审时度势的追回了一部分我国的领土主权,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有骨气的总统。
这个人就是在历史中鲜有描述的徐世昌,一位被人们称之为“文治总统”的英雄人物,也是在历史进程中起到重要推进作用的领袖。
但很可惜的是,这位领袖在1939年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就因病去世了,直到死前,他都还在挂念着国家与民族,呐喊着中华国土,寸土不让。
2、文治总统徐世昌
提到徐世昌,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谁,就算知道也仅仅是像“文治总统”等只言片语的评价。
事实上,徐世昌是一个心怀国家的治世之才,只是英雄生错了时势。1855年,徐世昌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由于严格的家庭教育,所以他从小就格外聪慧过人。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参加科举成为朝中官员,徐世昌也不例外。因此,在徐世昌的年少时期,他几乎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奋斗。
直到中举之后成为朝廷中人,他才渐渐的对自己以前坚持的东西有了一丝动摇。在朝中任职期间,徐世昌认识了当时还未成名的袁世凯,并逐渐成为了好友。
经过徐世昌的介绍,袁世凯得以成为督练新军的负责人,从此奠定了他成为北洋军阀的领导者的基础。
之后的徐世昌因为仕途不顺放弃了朝廷的官职,继而成为了袁世凯的得力助手,并在之后的许多年都为袁世凯出谋划策,俨然成为了他的军师。
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袁世凯十分信任徐世昌。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小站练兵之前,袁世凯曾经出现过克扣军饷、滥杀无辜等恶行,在朝廷即将对他进行处置的时候,徐世昌替他求了情。
自那以后,袁世凯就对徐世昌格外的重视,并在小站练兵时期专门调任了徐世昌前来辅佐,两人的友情逐渐加深。
在小站练兵期间,徐世昌得以见识到真正的军队建设和训练内容,对于强兵才能强国的理念理解颇深。
同时,他也在辅佐袁世凯的这段时间编纂了许多像《新建陆军兵略存录》、《操法详晰图说》等多本军队训练及教育的书籍,为军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
除此以外,徐世昌还在之后的变法过程中帮助袁世凯获取了最大的政治利益,使得两人相互信任的程度加深。
在如今看来,袁世凯与徐世昌似乎是最佳搭档,徐世昌能为袁世凯提供各方面的想法建议,助力他获得权势地位,袁世凯也能为徐世昌提供大展身手的舞台,可以说两全其美。
但底色不同的人终究走不长久。在徐世昌总督东北期间,面对日俄对我国领土的侵占,徐世昌奋起反抗,展现了文人风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卫了我国领土主权。
反观袁世凯,却在权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起初,袁世凯还和徐世昌是并肩合作的伙伴,但在面对侵略者的态度上,两人出现了分歧。
1915年,中日之间曾就山东问题进行了约定,产生了后来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在明知此条约严重危害国家主权的情况下还是为了个人利益执意签署,为徐世昌所不容。
在封建社会成长起来的徐世昌虽然是一个文人,但他始终坚持身为中国人的骨气,对于割让领土的行为他坚决不能接受,两人的分歧就此出现。
但这还不是两人决裂的关键时刻,真正的决裂还是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时期。在得知复辟消息之后,徐世昌就明白了自己与袁世凯道不同的事实,于是便与他正式决裂。
之后,徐世昌就任民国大总统,便竭尽全力阻止袁世凯对国家和社会的侵害,并趁外国侵略者国内混乱之际,派兵收复了唐努乌梁海全境和外蒙古等领土,为维护国家主权做出巨大贡献。
徐世昌的在任时间虽然很短,但在这期间,他能将我国领土恢复至辛亥革命以前的巅峰,其个人能力有目共睹。
也正因为如此,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对徐世昌包含崇敬,也深深的铭记着他在死前说的那些话,并将这样的精神一代代的传下去,间接的鼓舞着众多后世革命者前进。
作为新旧时代之间的历史人物,徐世昌的一生是跌宕曲折的,好在,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尽一份力,这样的英雄值得我们铭记。
同时,徐世昌的故事也让我们知道,文人虽没有武将立下的战功,但其报国热情一点都不逊色于武将。
参考资料:
徐世昌——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