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可不是吹牛。在古代,要是读书能读出成绩,命运就能跟着改变,财富、美人啥的都不在话下。
范进便是极为典型的例子。他的经历在当时科举背景下,充分展现了诸多现象。从穷困潦倒到一朝中举后的癫狂,其故事淋漓尽致地反映出科举对人命运及思想的巨大影响。
《儒林外史》里有个叫范进的角色。别看这是部小说,里面讲的可不是瞎编的,而是如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是那个时代的真实缩影。
范进中举究竟厉害在哪?不妨瞧瞧书中的描述。从书中相关内容,能知晓范进中举这事儿,在当时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意义,进而明白其厉害之处。
【中举前后,人们对范进的态度完全变了】
范进没中举那会,他老丈人胡屠户对他那叫一个冷淡,老是用些尖酸话挖苦他。
等范进考中秀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才有了转变。以往想都不敢想的是,这次胡屠户破天荒地拎着酒食,到范进家与他一同喝酒。
不过也就这样了。之后范进打算跟同窗一道去参加乡试,可手头没盘缠,没办法,只好寻思着找岳父借些钱,好解决去参加乡试的路费难题。
胡屠夫对女婿范进毫不客气,直言他考中秀才靠运气,参加乡试是瞎折腾、白扔钱,说他简直是在做白日梦。一番数落之后,胡屠夫直接把范进撵了出去。
胡屠户这人,之前对范进态度一般。可当他知晓范进考中举人,那态度简直大变样,完全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跟前头判若两人。
一开始,胡屠户对范进的叫法改了,不再是之前那般随意,而是改口称其为“贤婿老爷” 。
再者,胡屠户在范进跟前,说话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再信口开河。范进发疯时,邻居让胡屠户打他一巴掌把人弄醒,可胡屠户怎么都不肯,就怕范进醒后会记恨自己。
还有,以前胡屠户连范进去参加乡试的路费都不愿借。可这会儿呢,居然一下子掏出几千钱,当作贺礼送给范进,这转变着实有些大。
另有个细节值得一提,范进在前头走着,胡屠户瞧见他衣服皱巴巴的,就好几次伸手帮他把衣服抚平。
范进中举后,情况大变。就连向来与他毫无往来的张员外,也跑来登门拜访。张员外那叫一个费尽心思,绕着圈子跟范进套近乎,就为了搭上这层关系。
得清楚,张员外身为乡绅,在乡里地位极高。范进中举前,张员外是他只能抬头仰望的人物,在当地,张员外的地位无人能及。
这一切都表明,举人的身份可不一般。举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着独特地位,绝非普通身份可比,其背后蕴含着诸多复杂因素与意义。
【中举前后,范进的家境也不一样了】
要是说其他人态度的转变都不实在,那咱就唠点实际的。
范进家以前那叫一个穷,按胡屠户的说法,他家过去十几年里,大概都没痛痛快快吃过几顿肉,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生活相当拮据。
范进跑去参加乡试,等他考完回来,才发觉家里的老母亲跟媳妇,都已经连着饿了三天肚子啦。
乡试放榜那日,范进的老母亲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扛不住了,便吩咐范进把家中仅有的那只还能下蛋的母鸡拿去卖掉换些吃食。
没想到啊,范进才刚考上举人,立刻就有人登门给他送钱。这前脚刚中举,后脚就有人来巴结,现实的人情世故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
张员外刚露面,便递给范进五十两白花花的银子。见范进家还住着茅草房,又干脆利落地送了他一座三进的别院。
打那以后,来范进家送钱送礼的人接连不断。不少人把自家田地挂靠在他名下,还有好些人想进范进家当仆人。就这么短短几个月,范进家已然跟其他乡绅没多大差别了。
【举人的好处太多了】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这些人对范进好并非无端。明摆着,他们是冲着范进中举的身份来的,图的就是举人这个名头能带来的好处。
举人究竟厉害在何处呢?举人在古代科举体系中地位可不一般,拥有诸多特权与优势。他们不同于普通读书人,无论是仕途起点还是社会地位,都有显著提升,那举人到底厉害在哪,值得好好探究。
最为关键的一点,无疑是能够入朝为官。这在当时可是重中之重,意味着能踏上仕途,获取权力与地位,对个人发展影响深远。
科举选拔进士,隔好几年也就选出300人左右,数量明显不够。这样一来,不少岗位空缺就得靠举人来补上,以满足用人需求。
通常,各地乡学、县学教谕之位,多留给举人。举人虽比不上进士,可想想每次科举几百万读书人参考,进士那是万里挑一。举人这水平去教书,大家都认可。
就算只是当教谕,这都算保守估计了。要是举人运气再好点,混得稍强些,就能去当个知县,这可比教谕的职位好多了,发展空间也更大。
虽说知县只是个七品小官,但手里权力着实不小。县里大大小小的事儿,都由知县拿主意。这里面能带来的好处,大家心里都清楚。
要知道,当上知县可不是到头了。就算是举人出身做了官,依旧能接着往上晋升。只是没办法去朝廷任职,一辈子只能在地方上辗转发展,仕途局限于地方。
这里面有个厉害人物,清朝时的吴棠乐。他从举人起步担任知县,之后一路升迁,最后当上四川总督。这可是掌管一方的大官,不少进士终其一生都够不着这地位。
可别小瞧举人,从某些方面看,举人并不比进士逊色。举人自有其本事和价值,不能只因进士名头更响,就忽视了举人的能力,在不少情形下,举人的表现相当突出。
在古代,同窗和同年关系备受看重。就算某个举人混得一般般,可只要他的同窗或同年发达了,有了大成就,通常也会拉这举人一把,给予一定的帮助。
人生变化莫测,世事难料。正因如此,张员外瞅准范进当时没一官半职,就主动与之交好。他这举动,其实就跟做投资差不多,想着日后能有所回报。
另外,成为举人后,就能免去徭役,税赋也不用缴纳了。这一待遇使得举人在经济和人力负担上,相较于普通人有了极大的减轻。
古时候,税赋和徭役是多数人一辈子的沉重担子。徭役没准啥时候就来,碰运气赶上。可税赋就不同啦,不管是谁,都没办法躲过去,这是铁定得承担的。
这就是为啥范进中举后,不少人乐意把田地记在他名下。这么做能省税赋,举人呢,也能从中捞着好处。
另外,只要考上举人,就相当于实现了阶层跨越。在当时,这可是实实在在从较低阶层向上攀升,获得了不一样的社会地位与发展机会。
在现代,这类事或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可在古代,读书的确是能让普通人实现阶层提升的途径。那时候,读书对于改变阶层地位有着切实的作用。
在农村,乡绅那可是最具影响力的角色。哪怕是县令想开展些事儿,也得依靠乡绅帮忙。毕竟在当地,乡绅的地位和作用相当关键,很多事离了他们还真不好办。
究竟怎样的人能算乡绅呢?一般来讲,地主、通过科举成为进士以及考中举人的人,都可归为乡绅这一类。
过去,进士极为罕见,不少地方可能难寻其踪,但举人基本都会有。因“士农工商”排序,士人居首,举人归属士人阶层,所以举人的地位比地主还高。
在乡里,一旦有事儿,大伙通常不找县官,反倒会找举人老爷。为啥呢?这里头掺杂着各类利益关系,谁都不想轻易得罪举人,免得给自己招来麻烦。
正是这些缘由,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才疯癫了。毕竟一下子从底层翻身,实现阶层跨越,仿佛鲤鱼一跃过龙门,命运彻底改变,任谁遇到这等事,恐怕都得疯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