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见义勇为好人”王雄葵

冯才权的晨光书画 2018-02-28 14:22:17

​​广东“见义勇为好人”王雄葵

通讯员/冯才权

2月23日,广东省文明办公示了2017年第四季度“广东好人”名单,徐闻锦和渔民王雄葵上榜“见义勇为好人”。

新闻链接:2017年12月30日,经《湛江日报》以《徐闻一渔民,孤身冒险勇救海上沉船遇险夫妇》为题,报道了锦和镇东门下村渔民于12月27日上午10:00至中午1:30,于北纬31°、东经30°的外罗渔港白茅东3线海域,孤身勇救翻船落水夫妇符堪俊、吴锦兰的事迹后,在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1、准备出海前的王雄葵

日前,笔者深入跟踪了解,深受感动与鼓舞——

——化险为夷,平安出海

事发后10天左右,符堪俊、吴锦兰夫妇已经重新为翻沉入沙的槽白仔船换了新的发动机、购了新渔网及其它渔具,并正常平安出海。

历经大劫后,患难夫妇又回到了往日的“朝出海,晚渔归”的平静祥和日子。

那么,对于在遇险现场不远处,同样有两艘作业渔船,可人家无动于衷。然而,在300米距离作业的王雄葵,为何能闻声后,即刻弃网而调转船头,毫不思索地进行了3个小时的独自艰难救援呢?这是何等力量与信念支撑着他呢?何况,遇险夫妇与他也非亲非故……

2、徐闻电视台记者在采访被救妇女吴锦兰

​“同是渔民不用谢!都是做海人!天下渔民一家亲!谁碰到都会这么做,只要大家平平安安就好!”不擅言辞的王雄葵淡淡地说道。

缘来如此——都是做海人!

——慧根早种,人生自出彩

1

1977年7月出生于渔民之家的王雄葵,自幼便懂事、富爱心,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有口皆碑。

22年前,17岁的他从东门下码头坐手划式槽白仔渡船去新寮岛后海村喝喜酒,快到达新寮岛跃进门下渡时,船上的果蔗把7旬老奶奶压倒,掉下海中,只见草帽在水上挣扎,可船上包括船夫在内的七、八个乘客都没有一人施救,略懂水性的王雄葵马上跳下水。经过十多分钟,便托救成功。

老奶奶连连道谢!船夫说:“她孤寡,只有一个女儿,无法报答小伙子啰!”“我会游水,不要报答!”王雄葵干脆地笑答道。

3、徐闻电视台记者采访王雄葵

后来,王雄葵穿着湿透的衣服到亲戚家中喝完喜酒。亲戚问:“你游水过来的呀!”他笑而不答。

2

2009年5月的一天中午,王雄葵夫妇从新寮坪放网归来,快到红树林地带时,发现60至70米宽的海沟间有一顶草帽、一个蟹筐在漂浮,隐约还有“救命呀!救命!”声,一阵微弱过一阵。夫妇俩意识到:“坏了,有人落水了!快去救人!”马上加快速度,划了过去。  

靠近时,才发现是一个约18岁的烟楼村小伙子,到对面的海滩拾螃蟹,装满了一筐后,仗着自己水性好,准备游回自己村前的岸上。没想到满筐的螃蟹冲满水后,很沉重。他游到一半时,便遇到逆流猛喘,整个人被卷得漂来荡去,已经精疲力竭,神志模糊。无奈,才呼救。

经过半晌,王雄葵夫妇俩才把其救上槽白仔船,并送回村口,由村民护接回家。

4、采访知情渔民

青年人连说:“谢谢哥嫂的救命之恩”“你是哪村人呀!”王雄葵说:“不用谢!下次注意安全就好!快回家换衣服去!”

3

2010年12月的一个黄昏,王雄葵到庭坦水田帮岳父摘青椒。正开着摩托车回到湖子场路段,发现一7旬老人躺在路边,唉声叹气,饥饿难忍状。王雄葵便停车上前询问,才知是红星村村民,到海角农场五队砍蔗尾回去喂牛,但挑着回到此处时,突感两眼昏暗,大脑失去知觉,慢慢便躺了下来。

王雄葵小心扶起老人,并拭去衣服的泥土,取出开水让老人喝下。待老人家精神稍好后,再把两把蔗尾绑在摩托车上,又安排老人坐上去,抱紧自己,慢慢地把他送回到红星村家中。

4

在四年前的一场17级强台风时,所有的渔船都全部驶到北门港避风。当晚上狂风猛吹,万物皆残之际,穿着救生衣负责巡逻的王雄葵及另外两名渔民,突然发现一字排开、紧紧相连的渔船方向不对头。走近细看,才发现是锚绳已经松脱,3艘渔船已开始漂离。若不早点稳住,所有渔船将会随着风级的加大及风向的改变,全部漂入大海。那么,渔民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5、符堪俊、吴锦兰夫妇帮助恩人收拾网具

于是,3人便手挽手,冒着风雨,一步步下到水中。脸部、眼睛等被暴雨夹着狂风“摔”得很痛,但他们没有退缩。最终,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抗战,终于绑稳了3艘渔船的锚绳及船身。之后,才发现每人的双手已布满血痕。

“这样的事,不少!每一个渔民都会经历过,不足为奇!”王雄葵淡淡地说。

——大姑公,是抗美援朝老英雄

东门下村,是地处锦和镇东隅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以延续百年的闹元宵年例“赛肥鸡”而被广大民俗“发烧友”深为追捧,慢慢渐被人知。

然而,“英雄村”的传奇色彩也许无人知晓。何故?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与抗美援朝。隶属于沈阳军区的陈光升被祖国召唤,支援该“划时代式”的国际战争而奔赴前线,参加了大大小小七、八次战斗。因初到朝鲜,水土不服。有一次,夜色中正闹“拉肚子”的陈光升,欲在营区附近寻找地方“方便方便”。没想到,一束灯光扫来。“坏了,敌人来了!”被吓得忘了疼痛的陈光升马上回去报告,战友陆续操起“家伙”。瞬间,一场险战便开始了!

陈光升老人多次义务在锦和各中小学作励志报告中,无不自豪地谈到:“当时,若不是我肚子痛,那全营战士都要“报销”在朝鲜了!”每次,他都勉励孩子们要好好读书,报效祖国。

在朝鲜,彭德怀曾接见慰问了陈光升等战友。

战争结束后,陈光升还服从组织安排,留在朝鲜参与援建。转业后,因其文化水平低,被安排回锦和海角农场参与建场。直至晚年时,由于战争伤痕发作疼痛及在朝鲜长期蹲守“猫儿洞”而导致下阴“疝气”严重,最后离世,都没有向组织提过半点要求,彰显了一名军人的正大风骨。目前,其子女皆是渔民。

他身上的弹痕、褪色的旧军装、几枚小小的军功章、军队委任书等,在陪了他一生的茅草屋里,温暖着他的后代,记录了那名英雄朴素、英勇的不平凡人生。

6、患难见真情的两家渔民

他便是锦和镇东门下村人,也是王雄葵的大姑公——陈光升。自懂事时起,正义与善良,爱心与美德的教诲便种在了他幼小的心灵中。

——爷爷,参与解放海南岛

王雄葵的爷爷在村乡邻里、海上港口,若遇见贫苦病难者,必出手相助,人称“哉公”。年寿九七,是德高望重的“仁者寿”之老人。

1950年3月,广州解放后,广东的国民党余汉谋集团残部溃逃往海南岛。王雄葵的爷爷王妃哉得知人民解放军要强渡琼州海峡,解放海南岛。他便以自己的威望,积极在锦埠、六极埠、新寮埠、外罗埠等处发动身手过硬、水性较好的船夫及租借木帆船,秘密参与保护、搭送解放军渡琼作战。4月16日,强渡成功。5月,全岛解放。

之后,由于王妃哉在“船工渡琼”中贡献较大,思想觉悟高,人善良、正义,组织上同意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委任为公社信用社主任,直至结婚后育了3男3女。

最后,由于其长子王堪甫(王雄葵的父亲)幼时身患重疾,为了四处求医而辞职救子,回归渔民之家。其长女王银彩后来便嫁给了抗美援朝英雄陈光升。谱就了红色革命的文脉。

——父亲,也是大善人

王雄葵的父亲王堪甫,一生做海,是一个大善人。以“凡事多为他人着想,自己的事情好商量”来教育子女。

在2000年的时候,其独自划着槽白仔船出海钓鱼归来。在途中,金钱窝下村华叔的渔船驶在前面,华婶坐在船尾。

一条水路过后,银光闪闪。突然,“扑通”一声溅起水花。在船头划船的华叔还没察觉,跟在后面约几十米远的王堪甫便随声举目望去,发现是有人落水了。但海风大,听不到声音。他马上迎浪而上,加快划桨速度追了上去。半小时后,才与华叔一起救起华婶。

喝了一肚子海水的华婶感激不尽地说:“若不是甫哥,我今天就没救了。”“当时,我准备用蟹筐放水里洗干净,没想到波浪一冲,便灌满了。”她因用力失衡,便一个猛头被拖带下海里。其老公因头向前方掌舵驶船,未能及时发现。

7、锦和东门下渔村海滩

幸好,这有惊无险的一幕能这样结束。

2007年11月,六旬有5的王堪甫在六极岛前港垂钓,因海沟较深,水道复杂,潮向好、鱼多,他想多钓一些。正当晌午时分,聚精会神放钓的他,猛然感到失衡,人从船中飞下海里,槽白仔船也翻了过去。

他想,坏了!这回定死无疑。当他被“呛”了几口水后,便振作精神,以老水手的经验仰头一望,是一艘“巨无霸”大轮船正冲了过来。是冲击力太强及船头撞翻他的小船的。当时,他只有拼命地游远,以防又被大船撞到,同时又要呼救。

后来,游到船尾才死死抓住大船的边沿板。恰好,在近海作业的渔民发现后,才大声呼叫“掌舵者”。舵主才发现自己闯祸了,急忙减速救人。

经过几轮抢救,年老体弱的王堪甫终于被救上渔船。究其原因,才知是船夫让其没有驾驶经验的儿子掌舵,年轻人气盛而技差,才出了事故。因出事海域离东门下村较近,怕不好处理,也不报案及采取就近就医的措施,船夫父子便趁王堪甫还神志欠佳,直接把他的槽白仔船拖到和安后湖管区后海村海湾停泊。

直到下午,王雄葵不见父亲回家,便到海滩看船,也不见。之后,才开始打听,原来父亲是被后海渔民撞翻在海了。但也不见肇事方来电话告知,这真是欺人太甚了。

8、王雄葵与妻子在海上捕鱼​

然后,王雄葵便开摩托车到后海村,当事人便说:“你父亲没伤到血破血流,精神状况也还好,应该没事。我便留他在这吃完饭再送回去。”王堪甫说:“儿子,爸爸没事,人家也不是故意的,只是不会驾船撞到而已。一点小伤,回去自己治疗便可。都是做海人,不容易,不要搞大。”

这样,气得七窍生烟的家人便无奈地安排渔船拖回了出事的槽白仔船。

谁知,几天后王堪甫的全身便开始疼痛,脑神经有点错乱,直至一直就医了3年后,痛苦而抑郁地结束了68年“凡事多为他人着想一点”的善人的一生。留下债务给本就穷困的子女来偿还。

——小渔村,有着同舟共济的好传统

锦和镇东门下村,是有500多人的小渔村。东门下村码头是上世纪末以前,来往新寮岛的必经之地。

该村祖宗傍海而居,世代捕鱼,民风纯朴,文明互助,无论台风、海浪或有危难事故,渔民们都会相互帮扶。这种好传统是祖辈持家立业的家风、家训、家规的延续,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无形财富。

9、救人渔船与浮漂

​沐渔而生,安居乐业。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乡村发展的中国梦征程中,东门下村人留住了天然、人文、和谐、美丽的渔港风情。

2 阅读:163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