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真的会偷听?网友表示一聊啥APP就推送啥,专家却说概率低

丽唐文采飞扬 2025-01-17 04:36:55
编辑丨卡卡文丨卡卡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老百姓在使用手机时,到底有没有被“偷听”?

有多个网友表示,平时聊天提到什么物品,打开手机APP就会推送相应的品类,这让大家很是害怕,难道手机在24小时实时监听自己的行踪吗?

对此上海市政协常委表示,还是处罚得太轻了,这分明是在肯定确实存在“偷听”的情况。

但是专家却不认同,表示通过手机“偷听”的概率微乎其微,那么老百姓到底有没有被“偷听”呢?

贴心的“偷听”

“下午刚好雨刮器要换了,这就来了。”一位网友吐槽自己被手机“偷听”了。

没想到这次分享遇到了大批网友的应和,大家纷纷表示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平时聊个什么物件,打开手机APP总是能精准推送,这感觉好似被人“监视”了一样。

有些网友甚至表示,有时候压根没有说话,也没有在手机搜索浏览相关物品,但是手机依旧能推送脑子里想到的物品,简直是神了!

难道手机不仅监听了已经发生的对话和浏览记录,竟然能“偷”走人们大脑中的想法?

这些现象无一不在显示一件事情,那就是使用手机的老百姓的隐私危矣!

一部手机就能了解一个人的行踪、爱好、对话内容,这就相当于是把自己的个人隐私拱手送人,不管做什么都有后台在“监视”。

这样的体验简直太恐怖了 ,使用手机本是为了方便生活与联系,可不是为了让各大平台“监视”的,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呢?

处罚太轻!

对于手机是否会监听老百姓的生活这件事,咱们这些普通用户是无法有确切证据的,所以尽管好很多网友都在吐槽自己的经历,但是没人能“锤死”各大APP还和手机运营商。

1月14日时,上海市政协常委游闽键就对此现象发出疑问。

他来到委员现场咨询活动的市场通讯管理局处,站在老百姓的角度问出了多年来大家想问的问题——

“对于手机的窃听状况,通讯管理局对于手机APP的备案有没有什么监管机制,管理部门能不能早一步提前部署,预防或者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这一问其实就是在从侧面确定,我们平时在使用手机时,确实会遇到手机或者APP监听数据的情况,且已经到了需要大力管理的地步。

对此管理部门倒是十分重视,并表示其实平时一直都有常态化检测,仅在去年一年,在上海地区注册的APP就有10000多款被检测。

结果表示其中出现监听状况的APP数量不在少数,这让老百姓在使用手机时更加担心。

“明明通信管理局、网信、公安都对这个情况实施了动作,但为什么依旧还有这么多APP出现了监听情况呢?”

这一问可谓是振聋发聩,如果管理监督没能精准打击违规违法,那么就应该加大处罚力度,没能取得良好效果,或许就是处罚得太轻了。

对于此问,管理机构也很难做,因为想要事后处罚的前提是要有切实的证据,而难点就在于举证困难!

每当有老百姓觉得自己被监听了,买东西被“杀熟”了,一般是很难固化证据的,想要举报往往拿不出具体的证据。

毕竟判断是否被监听,靠得不是老百姓的感觉和几个简单的截图,而且很多人觉得举证麻烦,遭遇过后也是默默忍受,根本不会主动去公证证据。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如果能有一个公平且专业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就好了,这样就能对于所有APP有一个初步的审计,以此来判断老百姓的信息安全有没有遇到侵犯。

再一个重点就是犯罪成本太低了,如果确定哪一些APP违法了,也就是令其下架而已,其实并没有起到惩罚的作用。

游闽键希望各方可以一起交流经验和心得,最后推动问题的解决路径,当然这也是我们老百姓所希望的。

不过针对是否被监听,专家有不同的意见,这与大众的认知很不一样。

被监听的概率很低

在去年,一个名为“如果手机被偷听耗电速度会快27%”的话题火爆网络,各大网友瞬间觉得头皮发麻,纷纷留意起自己的手机耗电量情况,以此判断自己是不是被监听了。

其中有一项“偷听”技术就是语音监听,使用过语音输入和语音聊天的网友,很多都表示被精准捕捉,然后被推送相关的商品和内容。

针对这个现象,绿盟数据安全咨询专家曾令平道出了关键。

他认为智能手机是个具有两面性的工具,语音功能既能起到通讯联系的作用,也能被恶意的APP钻空子,在获得语音授权后,通过实时录音功能在后台监听用户的一举一动。

手机掉电快,是因为黑客们需要远程窃听程序收集语音信息,手机的主人和黑客一起使用手机,可不就是过度消耗吗,这时候手机掉电快、CPU发热,还会出现内存占用高的情况。

这一认知无疑是在肯定游闽键的看法。

但是并不是所有专家都认同这个看法,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就是其一。

他认为通过语音监听的理论是可行的,但是实施起来成本不是一般的高,而且这样做的效率很低,属于花大钱办小事,是亏本买卖。

而且更重要的是,网络监听是会触犯法律的,这几条因素加起来,无一不是在说明,APP通过手机的语音功能来监听的概率很小。

可是既然概率小,那么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会感觉到被“偷听”呢?

这就是算法机制带来的误会,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大数据”。

一些平台通过AI程序抓取用户的搜索关键词和浏览记录,通过专业的计算得出用户的需求和习惯,从而更智能地推送商品或者内容。

说白了就是给你一种“我很懂你的”错觉,让你错以为被“偷听”了。

但是这是正规渠道下APP的普遍情况,游闽键所说的不合规的APP也确实存在违规“偷听”行为。

所以在更有效的打击条规出来前,我们老百姓只能提高警惕,尽可能避免遭遇恶意APP的“偷听”。

比如要选择官方的渠道下载正版APP,在安装时要留意每一条授权的具体内容,像是用不到的功能完全可以不允许授权。

当然了,如果真的发现了自己被“监听”的情况,要尽可能保留证据,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交证据,不给恶意APP继续犯罪的机会。

参考资料:

【1】新民晚报2025-01-15《真在偷听!一聊啥手机App就推啥,上海市政协常委:处罚太轻!主管部门回应》

【2】中国科普网2024-12-17《手机APP会偷听我们吗?专家:概率微乎其微》

0 阅读:0

丽唐文采飞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